藏传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2)

有一则故事很有深意:两个朋友同去爬一座高山。到了山顶时,气温骤降,于是他们便往山下跑,途中见到一个人昏死在路边。 其中一个说:我们去救他。 救他,我们自己就没命了,另一个说:算了吧。 那个好心人不忍,过

有一则故事很有深意:两个朋友同去爬一座高山。到了山顶时,气温骤降,于是他们便往山下跑,途中见到一个人昏死在路边。

其中一个说:“我们去救他。”

“救他,我们自己就没命了,”另一个说:“算了吧。”

那个好心人不忍,过去救他。

“你要救就救,我不管。”自私的人抛下他们,径自下山了。

好心人背起垂危的人,从山腰上慢慢地往下走。本来他上山的时候穿得很单薄,但此时因为背了个人,倒好像裹了件厚衣服,增加了许多温暖。尽管一路上比较吃力,但终究还是安全下山了。

山下停了一辆救护车,他走过去,发现里面躺着一个人——他的同伴,已经冻死了。

怕连累自己而舍弃别人的人死了,不顾自己而救护别人的人却活着,也许这是杜撰的,也许是个真事,但反复思索之后,联系现实生活,我还是想劝那些好心人:要坚持自己的利他心、慈悲心,暂时遇到些不理解、误解也不要紧,最终会好的。

在大乘修法中,利他心或菩提心对治嗔心。修菩提心时首先要知道,从无始以来,任何一个众生都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为了报答这份生养抚育的恩德,一定要从现在开始,为他们的快乐和解脱奉献一切。

可能是藏传佛教的熏陶,我发现我的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具有这种认识,这在我们商量做事的过程中看得出来。他们为自己想的不多,心里装的都是别人,都是利他的事情。我相信,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世界各地都有,在座的学者中也肯定有。

当然,利他心也分层次。如果不能具有最高尚或中等的利他心,有颗相似的利他心也可以。比如,你实在拿不出真实灿烂的笑容,但考虑到别人的存在,该笑的时候笑一笑,即使是表面上的,也应该是有益的。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最珍贵,我会说:利他心最珍贵。利他的心就像金子一样,它总是闪闪发光,而且具有永恒的价值。如果是一件时尚的衣服、一种时兴的文化、一段流行的音乐、一本畅销的书籍,也许暂时会受到追捧,然而时过境迁,也就没人听、每人看,没什么价值了。但利他心却不会,它永远不会贬值,不会过期,也不会被任何时代所淘汰。

你们有些人来一趟香港,想买些名牌衣服回去,认为不虚此行,然而在我看来,如果你这几天收获到利他心或菩提心这样的人生理念,才是真的不虚此行。

4、无二慧

刚才大家一起念了《心经》,昨天很多学者也再三引用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面所表达的就是无二慧,或者叫无我智慧。

这个无我智慧,即使不从解脱上讲,生活中稍微懂一点也有相当大的利益。很多人是被执著捆缚了,被捆缚以后,不大的事情也总是感到忧虑、顾忌或不平,这样的人生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如果我们想过得从容一点,最好学学空性,像《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般若摄颂》、《大般若经》,这些经论应该学。学的时候要深入,只会背一两个词句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在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所有教法中,无二慧是最深的智慧,凭借它可以断除一切烦恼愚痴,所以一般人是说不出来的。“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不比我们差,他比我们聪明多了。”这是潘宗光教授昨天说的,我认为,这是对知识分子很中肯的提醒。

潘教授是一位化学家,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多年,引导着3万多人。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他是在多年观察之后皈依佛门的。

科学家信佛不会是盲目信仰。当佛陀在2500多年前将真理留在人间后,千千万万的科学家对此作过了解,了解中他们发现,他们的所有研究和思索,不过是对这一真理作了印证,没有驳斥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和他们不同的是,佛教历代心灵大师们是在思索之上,更以亲身修证领受了佛陀的教义。

而在大师们所领受的真理中,最核心的就是无二慧。获得无二慧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潜心闻思、研究之后,一心修行;二是在正确指导下参禅或修持窍诀。

无二慧对治痴心,也就是无明,能将最细微的所知障遣除。当然这需要长期修行。如果有机会、有兴趣,你们可以到藏传寺院作些系统了解,甚至亲自去闻思修。有了闻思修,最终一定能得到不可思议、超越一切的境界,那是真正的洒脱与自在。

(节选自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主题演讲;2012年8月3日上午,香港教育学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