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我为各位讲讲藏传佛教心灵教育中的四条主要通则: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1、贤善人格 人格贤善很重要。不论你在校学习也好,今后工作也罢,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学问、再大

藏传佛教的四条心灵通则

我为各位讲讲藏传佛教心灵教育中的四条主要通则: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1、贤善人格

人格贤善很重要。不论你在校学习也好,今后工作也罢,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学问、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场。

我的上师是法王晋美彭措,他是生死自在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将一生奉献给了一切生命。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伟大卓越的人物,在总结一生修行经验时却说:“无论你是佛教徒、非佛教徒,还是信仰其他宗教者,只要生存于世,就一定要有贤善的人格。”

贤善的人格,做人正直、厚道,有包容心,待人接物时能随顺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有颗真诚的利他心……这些都是。具有这样的人格有什么意义?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世间、出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任何成就都依赖于贤善人格。哪怕你拥有再高的学历——硕士、博士、博士后,但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很难达成自己的心愿。

贤善的人格,往往体现在一些小小的行为上: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有个学生大包小包地站在学校门口,他想去办手续,但东西太多了,不方便走动。这时,他看见一位老人,便跑过去问:“您能不能帮我看包,我去办一下手续?”老人点头答应了。

这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等他回到校门口,老人依然规规矩矩地为他守着包。他取了包,说句“谢谢”就走了。

开学典礼上,他再次见到了那位老人。此时他坐在主席台上,面前的标牌写着: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一个人之所以令大众景仰,因为他会默默秉持高尚的行为,平等地尊重每一个生命。

有了这种贤善人格,才有修行佛法的真实基础。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则佛成。”

2、出离心

出离心,是想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之心。

对你们来讲,也许专业了一点,但这样也好,就像有个同学讲的:“佛法本身的涵义,总以太世俗的方式解释,不一定与之切合。”因此,不妨把术语讲出来。这样的出离心,低一点来说,就是对财物、亲人等不过分贪执。

要知道,无止境的贪婪只会带来痛苦。一套房子不够,两套;一辆车子不够,两辆……急速膨胀的欲望,让城市的道路越来越堵,人也越来越挤。更严重的是,按佛教观点来说,还会引发水灾,近年来各地水患频频跟人的贪欲有莫大关系。

因此,人不可过于贪婪。若以随缘心对待一切,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生非常自在。

弘一大师出家前叫李叔同,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虽然他的出家让很多人深感诧异,但丰子恺却理解自己的老师,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对这三种层次,他认为,住在一层楼的人占绝大多数,能住进第三层楼,进而能享受灵魂生活、考虑生死并为长远的来世作准备的人,是最少的。而弘一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从这里看,出家人其实并不消极,世人若能借鉴他们的知足少欲——简陋的小屋、朴素的生活,能借鉴“低贪”的理念,那么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现象,必将大大减少,这对环保、对人类的和谐生存,不是最大的贡献吗?因此,这个出离心,即使你从浅的层次上理解,也有很大意义,这就是佛教思想的作用。

有人认为:出家人是寄生虫,不劳而获。

这种想法自古就有。佛经里有一则故事:一天,佛陀外出化缘,有一个正在耕种的农民看见了他。农民对佛说:“我是农民,靠种庄稼过活,但是你呢?你天天无所事事,在人前乞讨,这合理吗?”

佛陀告诉他说:“你这样劳作很好,但我也并非无所事事。你种庄稼,是在外面的田地上播种,以后你会收获果实;而我对人说法,是在人们的心田上播下善法种子,他日后会获得解脱之果。”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佛教中的伟大上师们,虽然不像世人一样在物质上忙忙碌碌,但他们在心灵方面提供的教育,远远超过了农工商及一般官员的贡献。他们将弥足珍贵的佛教思想传播在人间,启发我们的善心,也驱除我们心灵上的痛苦。

所以,是真正的出离心,让出家人甘心于简单的衣食住行。因为在他们看来,名声、财富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毫无实义;而唯一要做的,就是解脱轮回的束缚,利益一切众生。

总之,出离心主要对治贪心。如果不能对治这颗贪婪之心,想让世界有一种和平气氛,是不可能的。

3、菩提心

所谓菩提心,就是为令天下一切有情获得究竟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发愿修行、成佛之心。

菩提心表现出来是大慈心与大悲心,有了这种心的推动,你会自发地为一切生命去除痛苦、赐予安乐,而且是无条件的。用世间的话讲,也就是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很多人做得到。所以,不是大乘修行人才需要菩提心,社会各个层次的人都需要有,有了它,就能化解人群中强烈的自私理念。昨天下午一位发言人的话很犀利,他说:“现在的人为了利益自己不顾一切,对利他却嗤之以鼻。”我想他说得对。不过站得高一点来看,越是如此,越需要利他,因为不论是理念还是经验都告诉我们:利他才是利益自己。

一则报道中说:有人对美国的1000名富翁做过调查,谈及财富的获得时,10%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是依靠勤奋努力挣来的;10%的人认为是凭借机遇;而其他80%的人都相信,这是自己行善利他的果报。

且不说利他的好处,如果你从小受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成长中心里装的都是自己,做什么想什么也只为自己,这种毒药般的心态终究会害你一生。

每个人都很聪明的。别人跟你合作,会先看你的人品怎么样,自利心太强的话,别人就不敢合作了。不说合作,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一方只爱自己,不考虑对方、不关心家庭,那对方只有离开了。为什么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事业失败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多数就是这个问题——太关心自己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