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出离生死轮回苦海,烦恼既断,余依亦灭,所有微苦皆已离尽,和前面讲的「无余依涅槃」相同。 4.无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此时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应化世间,圆融无碍。因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会贪著涅槃境界的安乐,而能观照众生疾苦,倒驾慈航,常为众生的依怙。有了真实的般若智能,必然不会沾滞生死轮回的空假,而能觉知诸法的虚妄,引导迷津,常为众生的明灯。《摄大乘论释》云:「由般若,不住生死;由慈悲,不住涅槃。」能够证悟无住涅槃,就能悲智双运,染净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样,包容一切而不自以为包容,拥有一切而不自以为拥有,这种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萨不住一法而善运一切法的涅槃妙境。 从以上各种涅槃的层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了涅槃,但还有身体的依报在,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寂灭证入的是无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著无染的无住涅槃生活,这种住而不住,应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 二、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里? 众生于世间,住在五欲六尘的烦恼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涅槃后的菩萨、罗汉住在哪里里?《华严经》云:「菩萨清凉月,常遊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说明涅槃的菩萨是住在虚空中。虚空是无所不在的空,无处不有的空,无相无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种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时,是清净满月的人格,出世时,是自在明星的天慧;如果懂得涅槃,虚空宇宙之间,无处不为我们的法身自性所遍满,毕竟空的境界,就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安住所。 《景德传灯录》记载: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佛涅槃后的情形: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无住,佛今在何处?」 禅师回答: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意思是说: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理体常住于清净真如海里,是无为而为,无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识见忖度。唐顺宗不了解「无住而住」的涅槃境界,继续问禅师: 「佛向王宫生,佛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皈尽,谁言不生灭? 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顺宗只从一般世俗的色身生灭去体会佛陀的存在问题,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体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满禅师再一次开示道: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 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 佛陀的法身等然虚空,没有生灭缺漏,只是我们一般人用世俗肤浅的眼光去分别,起迷妄之情,以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而不能体悟等然虚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事实上,佛陀为了救度众生的一大事因缘,从真如而来应化于世;因缘既尽,则灭向真如而去,法身「如来」、「如去」,不增不减。纵然是禅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萨,如果还有一丝迷情贪住,也无法达到佛陀这种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金碧峰禅师爱钵,几乎失却慧命的公案,就是一个佐证: 金碧峰禅师已能放下对其它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于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入定前,一定先仔细的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的进入禅定。 有一天,他的世寿终了,阎罗王便差几个小鬼来捉拿金碧峰禅师,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鬼左等右等,始终捉拿不得。眼看无法向阎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 土地公想想说:「金碧峰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赶快找到金碧峰的玉钵,拼命的摇动它;金碧峰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澎澎作响,心一急,赶忙出定抢救,小鬼见了笑道: 「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