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众生无论是胎、卵、湿、化,都必须存在一个空间之内,有一个空间才有存在的可能性,佛菩萨的化身也是如此。每个人有正报、依报,所依靠的场所是依报,我们靠依报生存,我们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是我们的正报。真正的佛教徒修行到最后应该是没有喜怒哀乐的,因为这些情绪、观念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是我们五蕴制造出来的阴影,是一厢情愿的,而不是真实的。学佛必须要认识空性,《无量寿经》中定自在王如来显示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比丘都感觉不满意,最后用他自己的空性成就了极乐世界,万法都归于空性。如果我们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不变的,我们的起心动念就会执著挂碍,就会有好坏美丑之分,就会活在一个二元的世界里,这个二元的世界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也是一厢情愿的。当我们认为万法是实在的,我们必然就会执著,执著就会挂碍,挂碍就会造作,造作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于是产生轮回,而且不会停止。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空性,认识到空性就不会为境所转,我们就可以放下。当然是放下一切法,而不是放弃一切法,那是绝对错误的。 我们所处的国土世界有净有秽,我们要努力净化国土,就是要将我们臭秽的世界转化成清净的世界。从净化有情身心来说,就是要将我们痛苦的身心净化成快乐的身心,生活禅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体悟到了生活禅,就会活得快乐;如果不快乐,那就不是生活禅,而是口头禅。这两个转化的根本在一个净字上,净的内涵是心的清净,《维摩经》讲:"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二祖讲:"我心不安,乞师安心。"达摩祖师讲:"将心拿来。"二祖讲:"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讲:"吾与汝安心竟。"这个安心,就是无所得,就是清净心,当你不去执著,而能与事物的真相完全相应、相契时,那就是清净心。所以净土是体现在这个净字上,禅宗体现在没有挂碍上。只有真的认识到没有自性、真实、永恒不变的东西时候,你才会心甘情愿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你愿意学佛,愿意放下,愿意谦让别人。可见佛门无量义,净心为根本,十法界由一心所摄,心可以作佛,心可以作魔,心可以作天,心可以作人,心什么都可以作,关键看我们发的是什么样的心。《华严经》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我们的贪嗔痴之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学佛是要向人的原有思维观念挑战、告别的。人认为是这样的,但真实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但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需要改变,不想改变而想成佛,这是不可能的。有一个国王对佛陀讲,自己既不想失去国王,也不想失去财宝、美女,还要学佛该如何?佛陀就告诉他去学金刚乘,那个金刚就是空,当你不执着、不挂碍时,你可以拥有,但那像走钢丝绳一样,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的。很多人常常说在空中,却行在有中,这是一种执著,更多时间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些漂亮的借口,清楚自己的境界,就没有必要来安慰自己。向自己的观念告别,也就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一味停留在人我是非、烦恼重重之上,必然还是纠缠不清的轮回。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修行,是为了改造自己,而不是作为知识去炫耀。如果是作为知识来学的,那根本没法和社会上的学者相比。我们唯一的长处是对佛法的那一点感受,如果这一点都没有了,恐怕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就没什么意义,也很不划算,因为用人生作为代价,既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这个世界就像万花筒一般,一切都不固定,不要拿你的观念去衡量别人、断定别人不合格,同样别人苛求你也不行,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我执。我们要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思维观念,就要不断在现实中练习,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事情是无常的,那个人是无常的,我也是无常的,慢慢地训练,最后你就会走出来。当务之急是要做,我们太需要实践,即使是世间求学还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步步地学上去,何况是学佛这件艰巨的事情。有些人很向往开悟,其实开悟就如同鼻孔向下这么简单自然,问题是我们不愿意这样简单,最后还闹出事来,编织了很多故事,不是骗人,就是被骗。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去训练自己,不要怕疼,要敢于改变自己。 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人出离心强,他们感觉人生无常,人生没有意思,不愿意在这充满着痛苦的世界里停留下来,对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菩萨行不感兴趣。我们多数人还谈不上有出离心,贪着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觉得名利是实在的,觉得人生来日方长。大乘行人认为个人的解脱固然是重要的,但所有众生的清净更是重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点,自以为帮助别人会吃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若无众生,即无如来可成。"佛菩萨只有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才能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佛菩萨把众生和自己视为平等不二,能作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修行的根本是以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为本怀,就必须先为众生创造一个美满的环境,这便是菩萨的回向,是把自己所成就的功德都给予法界众生,自己不要,所以说:"人人为自己,佛菩萨为大家。"佛菩萨是聪明的傻瓜,是自私的聪明人,而我们是自私的傻瓜,老是自私,最后把自己弄到地狱里去了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经常听一些居士发牢骚讲,自己家里的关系老搞不好,还说自己对别人都行,就是对家里这几个人不行,其实连自己的家人都度不了,又怎能谈得上去度别的人,别人不吃你的饭、花你的钱,当然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大家都知道回向偈,最后一句是"同生极乐国",有人会说发愿大家一起去就可以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发愿只是发心,发心等于改变自己的观念、想法,至于能不能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你肯定能去,但别人不一定能去。菩萨戒本里有见了猪马牛羊,应当观想"汝是畜生,汝发菩提心。"我开始读时对此也有些困惑,人怎么能和动物对话呢?但这确实是在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我执,是体现了慈悲的精神,而且自己由此可能成佛,但众生还随着业力依旧在轮回。学佛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那种念佛是为我父母、家人念,打普佛我要承包的观念,是太狭隘自私的,不能为他人考虑,自己就永远没有机会。学佛和世间法尽管事相上没有什么差异,但在感受上却是不一样的。因此,奉劝大家不要再去嗔恨众生,"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你可以认为别人可怜可悲,但不要认为可恨,如果你觉得别人可恨,自己则完了。我们要从自己身边最近的人做起,不要去讨厌、抱怨、嗔恨他们,然后我们慢慢扩散到对所有的众生。 放生的功德固然很大,但拿几万块钱去放生,就不如救济失学的孩子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要从救度他人开始,去不断积累往生西方的资粮,成就成佛的正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