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除了内修禅定的生活之外,在僧团中,阿罗汉们奉持戒律,不可犯戒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好比国家有国法,学校有校规,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佛陀也制定了不少戒律来安住弟子们的身心。只是国法校规是来自于外界的强制规定,而戒律是发诸内心自我约束反省。经上说 :‘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戒的精神,并不在束缚身心,而是在不侵犯大众的情况之下,自己也能够得到更大的解脱与自由,因此持戒不重在个人,而重在大众。又凡夫俗子,虽免有放逸犯过的时候,如果能够时时警惕自已,使不再犯,就善莫大焉了,因此戒律不在不犯,而重在能否挚诚恳切地忏悔。在僧团里常常实行布萨、说戒,使阿罗汉们对人生有所警觉,不敢放逸;对自己有所不满,常行精进;对生死有所厌离,不生贪者,时时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守持杀盗淫妄四戒,护守清净的戒体。 在阿罗汉当中,优波离是奉持戒律最严谨的一位,精进求法的人,对于持戒清净的优波离,都能恭敬礼遇,但是一些行为放荡不拘的人,对于一丝不苟的优波离,就不欢迎了。好比顽皮的学生,总是讨厌训导老师的管教一样。偷兰难陀比丘尼,不喜欢优波离的严肃,有一次听说优波离要到此地举行忏摩法,赶紧将门窗紧闭,表示不欢迎,并且当面恶骂优波离尊者,骂他请佛陀制定种种戒规,使他们不能纵心所欲、为所欲为,增加他们生活上的困扰。虽然僧团里有这些愚劣不敏的人,但是大部份的僧伽都能持戒不违。事实上,戒律能否奉持,对于僧团的清净慧命有莫大的关系。俗话说 :‘物必自腐而蛆蚀之,人必自侮而人侮之。’佛教僧团的败坏,外来因素固有,但是真正使佛教衰微的,还在佛教内部本身,因此要僧团永久存在,必须僧伽持戒清净,持戒生活实在是阿罗汉们超凡入圣的钥匙! 阿罗汉们要进趋无上佛道,听闻佛陀的开示,是不可或缺的法门。尤其根据经上记载,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的灵敏,佛法容易透过听闻,进入八识田中。所谓闻思行证,听闻了佛法,吾人才知道如何思辨行为的善恶,发为正行,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在原始的佛教教团里,阿罗汉们过着每天都能够聆听到佛陀演说正法的生活,无怪乎证果悟道的人众多,览今抚昔之余,让我们觉得多么歆羡! 阿罗汉平日皆在僧团中过着团体共修的生活,有时候阿罗汉也单独到各地行脚参访。譬如十大弟子,经常行脚到各地弘法利生。像富楼那尊者就常常行云流水般行脚于各地,布教度人;优波离尊者也往来于各地宣扬佛陀的戒法;就是佛陀自己,为了度化众生,有时早晨在迦毗罗卫国说法,而晚上又到了摩羯陀国,席不暇暖地行脚于全印度,把他的慈悲无止尽地施给待救的众生。 阿罗汉们为了求法、弘法,不厌辛苦地行脚弘化,有的则和同参道友们参禅论道,这些都在在刻画出阿罗汉多彩多姿的生活内容。陀骠尊者夜不眠宿,持着灯火,为晚间行脚的比丘照明,并为他们挂单服务,在僧团里好似没有人情温暖,其实僧团不讲求人情,但是注重道情,这种无私无求的法爱,就是阿罗汉们生活的写照。 在台湾的佛教,有些人的生活,和佛陀时代的阿罗汉们有些不同。虽然平时我们不行托钵乞食,但在佛光山有一项规定 :‘早晨不可以不吃早餐。’清晨早起,和大众过堂念供养咒吃早饭,一天的生活就开始纳入轨道。饮食、作息一正常,身体自然健康,修行或办道都不成问题,从内涵来看,就是因应佛陀托钵制度的现时代方便法门。佛光山上建设朝山会馆,方便远途的信众餐宿,也是本着陀骠尊者方便求法者的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佛法大海。 三、阿罗汉的诤论 跟随佛陀出家的弟子中,勤奋于道业,正知正见的圣贤比丘固然很多,而顽强好诤的愚痴弟子也有。佛教好比大海一样,有蛟龙潜居在深处,但也有不少鱼虾遨游在浅水滩上,佛教不弃舍任何众生,更显出其慈悲深广。在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的僧团里,罗汉之间也难免有种种的诤论,现在我们就举例说明罗汉们有什么纷诤。 有一次,佛陀为了让比丘们生惭愧心,于是决定暂时离开僧团,到忉利天为母说法。佛陀去了忉利天之后,大家好像失怙的孩子,昼夜盼望,好不容易三个月过去了,佛陀回到人间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弟子们争先恐后地去迎接佛陀。有一位莲花色比丘尼,一马当先,抢在众人之前迎接到了佛陀,兴高彩烈的顶礼佛陀说 :‘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您的归来!’佛陀却笑着回答他说:‘莲花色!迎接我回来的,第一个人并不是你,而是须菩提!’大家一听,非常诧异!因为须菩提尊者并没有来迎接佛陀,佛陀怎么称赞他是迎接佛陀的第一人呢?原来须菩提在灵鹫山的洞窟中缝衣,听说佛陀回来了,从观照诸法空性的甚深般若中,和佛陀的法身相应,真正地迎接到佛陀遍一切时、遍一切处的真如法身,因此佛陀赞叹他是第一个见法迎佛的人。阿罗汉所争的不是个人的得失宠辱,而是和真理是否相应的迫切大事。 阿难陀尊者是僧团中大家公认性情温和、处世无诤的人,即使受到别人的侮辱毁谤,阿难陀也忍耐地不加辩驳。但是当他的哥哥提婆达多背叛佛陀,引诱五百比丘脱离僧团破坏和合僧,并且持棒棍想伤害佛陀时,平日温和谦让的阿难陀,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他和哥哥争执起来,提婆达多看到一向温驯的弟弟,正义凛然地责骂自己,只好悻悻然地带领徒众回去,不敢有所蠢动。后来舍利弗尊者亲自来到提婆达多的僧团里,展开激烈的论战,把受诱惑的五百弟子又带回佛陀的僧团。证果的阿罗汉平日无所争,不为衣食供养而争,但是一旦正法遭到破坏时,阿罗汉为法为教,是不惜生命力争到底的。 证果的大阿罗汉已经断除了我执我见,但是有些未开悟的沙门,我执我爱仍然非常强烈。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说法时,弟子们之中起了强烈的争执,佛陀于是为他们宣说长生童子不报父仇,以慈止怨的典故。好比一块良田当中,虽然有几株稗草,但是无碍累累果实的成长,平坦的大道上,虽然有些许的瓦砾,无阻光明前程的完成。在佛门里,佛弟子毕竟是未成佛的佛弟子,要求每一个佛弟子都成为圣贤,是不可能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