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17
可见,一般人以为的动转与来去等观念,正受到挑战,往生的问题也成其为不可能。我们可以进一步来探讨这个问题。所谓“生”,《中观论》“观因缘品”中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18
此中,关于四种生的可能性被否定后,得出结论:诸法无生。可见,诸法无生是事物的真实相。再进一步探讨无生的问题。如果不能往生西方的话,而现见从甲地到乙地,两点间有一位移的空间,又做何解释呢?《中观论》“观去来品”中说:
“已去无有去,未去无有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19
这真可谓实实在在的没有往生的观念了。此即是“去者实不去”。
2净土有无之间的关系
(1)、从二谛看净土。前面肯定了极乐世界的存在,然后又否定了西方净土的真实性。这实在让人感到莫棱两可、产生误全,甚至无所适从。更有甚者,落入断灭空中。而佛教所说的是,“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正是为对治拨无因果的断灭空的。那么,怎样认识空与有呢?《大品般若》“具足品”中说:菩萨摩诃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20;《中观论》“观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21;《百论》“破空品”中说:
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22
可见,二谛是多么重要!如此看来,极乐世界存在问题,可以说是:也有也没有。因为:对一般人而言,绝对是有;就圣人而说,又实在是空。实际上,这是对极乐世界一种事物上,产生不同的两种看法。如果以为有是有,或者空是空,那么,空有两者之间就没有了关系。而二者却是一。之所以如此,如《肇论》“物不迁论”中说:“宗途屈于好异”23,所以,产生了空有二边之见。事物的真实相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一如《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平等不二”,或者是“非有非空”。因为:有是非有,空是非空。如果一定说有或一定说空,分明都是一种错误。如是,则空有相异。《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中说:“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24。如是,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无所得。既是无所得,那么,为什么要定说空有呢?只是方便说空有罢了。如《维摩经》“佛道品”中说: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25
此即是从根本生方便的用,以此教化众生。如是,对于不信净土的众生,即说净土真实不虚;对于已然诚信的众生,为遣其执,又说净土无自性空。即“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若又执于空,则应对之以:“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或者,可以这样认为:极乐世界是建立在世俗谛上的。就众生分上是真实不虚。只是,就第一义谛的角度看,自性空无。若然执有空无,则又要遣其空无。却又有空有两种方便。这种超越,对一般人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要循序渐进,切不可倒因为果。
从探讨的结果看:就世俗谛出发,极乐世界不是虚构的。即“生者决定生”;而当下又是第一谛,西方净土了不可得。即“去者实不去”。如能体会于此,则对于西方弥陀净土的有与无:即是无二无别,则能圆融无碍。那么,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进一步,则能恒顺众生,自受用并教化于他人,直至成就无上菩提,善莫大焉!
(2)、关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应当说:第一义谛、不二平等、无所得等,正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立足点。正因为如此,所谓“唯心”之心,即是“真心”,或“清净心”。《楞严经》卷一中,“七处征心”,了不可得;《弥陀要解》中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26。此中,不可得心,即是第一义谛,即是不二平等,也即是真心,如是,《观经》中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27,才有意义,所谓“真心”也称“理体”。如《弥陀要解》中说: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28
由此可知,在一念心中:理事圆融,无二无别。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心中之影像。如是:即有即心,即心即有。事实上,十法界依正都是一心之所变现。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于众生心内耕耘。如是,在一念心内,或者自性之中,悟得自他不二。那么,我们的胸襟将会因此而拓展,达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么,我们要往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则是自己心内所变现的净土,自然会无所障碍。
当我们体会到了“心”的微妙,那么,就应当在心上下功夫。如《维摩经》“佛国品”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9而在这个净心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在持诵“阿弥陀佛”名号的过程中,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也即是回归“一念心”的过程。如《弥陀要解》中说:
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30
在回归一念心的过程中,,因每个人精进的程度不同,于是,西方净土才有了九品莲台的不同。这并不意味着不平等,实在是,走向平等路上的人有先后罢了。而最终的目的却没有什么不同。
三、结语
佛法中,对西方净土的探讨,感受的是:佛法的圆融。无论极乐世界是有,还是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使已经通达,也要谨慎从事。切不可以随便言说空无的问题。因为一般人无法接受,更容易失去信心而误入歧途,事实上,专注于一境:“阿弥陀佛”,用心一处,受用无尽。因《无量义经》“说法品”中说:“无量义者,从一法生”。31如是,怎么可以不于此安身立命?至少下品下生,也不至于一不小心,流浪生死。更何况远非如此呢!当然,若然已经通达,所对之缘也已成熟,那么,又何所妨碍于说空说有呢?只是,应契机为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