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4)

-------------------------------------------------------------------------------- 四、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都重视城市,轻忽乡村,造成「城乡贫富差距大」。请问大师,如何改善这种现象? 答:一个国家的经济

--------------------------------------------------------------------------------

四、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都重视城市,轻忽乡村,造成「城乡贫富差距大」。请问大师,如何改善这种现象?

答: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人民所得偏低,国家太穷了,固然是社会制度不好;过份的贫富不均,也是社会制度有了问题,所谓「朱门酒肉臭,野有冻死骨」,这都是不完善,这样的社会型态,国家难以长治久安。

贫富不均,其实是古今中外存在已久的问题,根据经济学家米拉诺维奇为世界银行进行的一项「世界贫富分化形势」研究显示,全球贫富分化情况有急剧恶化的趋势,从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三年之间,全球贫富差距又增加了5%。目前全球人口中最富裕的1%(五千万个家庭)的平均收入是二万四千美元(约一万六千英镑),他们的总收入要高于收入较低的六十%全球人口的总收入。全球贫富差距比人们以前所想的要大得多,当中最大的贫富收入差距出现在世界五个经济大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全国人口,以及印度、中国和非洲的农村贫困人口之间。

这项调查并指出:84%的全球人口只有16%全球人口的收入,全球最富裕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的10%人口收入的114倍,而这些差距可能还会扩大。

贫富不均是国家的隐忧,尤其城乡的贫富悬殊,一直是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调查完成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显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是「世界最高」。中国的城市,除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几个大城市外,一般的乡村经济落后,尤其西部地区先天的自然环境限制,加上人才外流严重,更难有所发展。

经常到大陆考察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温世仁先生曾说,每次他到大陆西部城市,都会听到当地人民抱怨,西部的人才都跑到沿海地区去了;而到了农村一看,农村好不容易培养的少数人才也大多离开农村,这是西部和农村地区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温先生也观察到,在整个社会由农业转型到工业时代的过程中,西部农村一开始就没有来得及搭上「工业化的列车」,尤其现在举世已经进入资讯网路化时代,更令农民们望尘莫及。农民因为没有机会、能力获得各种资讯,与城市相比,在知识、资讯和机会上不对称,这也是造成他们继续贫困的原因。

对此,温先生想出了走资讯技术培训的道路,着手培育当地「知识工人」,发展网路经济,让「农业社会」转型为「网路社会」。于是他投资五千万美元在大陆西部开展「千乡万才」计划。首先他以甘肃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山村黄羊川做为这个计划的第一个基地,赞助他们电脑,教他们如何利用电脑销售产品,因为网际网路是与全世界联线,只要一上网,即可打出销路,很快把产品卖完,慢慢就能改善经济,达到城乡均衡发展。

结果这项计划从2000年七月开始实施,三年来,黄羊川靠着电子商务,已成功卖出三万美元的农产品,成效裴然。这在千百年来贫穷而静止的小山村,可谓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黄羊川地区因为网路而走出贫穷,成为知识经济下乡成功的实例。这项成果于2002年秋在墨西哥举办的APEC会议上,温先生将之公诸于世,随即引来泰国政府表示,希望有二十所泰国学校加入「千乡万才」计划。

温先生一手发展的「千乡万才」计划,旨在把资讯网路科技引入农业社会的乡镇,促进当地发展知识型的经济,达到「就地创造财富,就地改善生活,就地发展文化」为目的。他认为硬体设施的改善,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落后、偏僻地区的所遇到的问题;唯有把最新的观念和资讯给他们,辅导他们掌握适应资讯社会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另外,他觉得开发落后地区,建设的重点应该在「道路」与「网路」两方面,因?「道路」可以把有形的资源送到落后的地区,而「网路」则可以把无形的资讯快速传到落后地区,让学习能力更加快速。温先生的见解与作法,值得参考。

另外,陈劲松先生对「贫富问题」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深思。他说贫富分化问题在西方并不突出,这些国家早已有了良好的制度性解决方案。比如「税收」便能有效的制约、平衡着贫富分化。越是高收入的、富有的人,越需缴纳高昂的税费,穷人则少交税、不交税、甚至由政府退税予以补贴。国民纳税意识强,偷税漏税的现象,几乎不存在。税收政策也是历来西方政坛候选人竞选公职时的辩论焦点,不仅为了发展经济,也为了制约贫富分化。

针对中国贫富悬殊的问题,多年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的义大利学者周博(Joe Studwell)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平等机会,比如让农村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就是在西部大量投资,发展当地的经济。

过去台湾因为地主与佃农贫富差距太大,所以政府实施「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等措施,因而改善了经济。在佛教有所谓「利和同均」,也就是僧团中如果有施主财施供养,不可私自独享,要交由常住集中处理,大众共有,透过经济上的均衡分配,大众才能过着「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所以在佛光山,个人不要有钱,点滴归公,让团体有钱,才能有所发展。

这种利益共享的观念,现在企业界也普遍有此共识,不少企业主也懂得把利益分享员工,例如依公司盈余发放年终奖金,甚至有些公同让员工持股,员工自然以公司为家,发奋工作,努力经营,自能提高效率,创造利润,彼此共享。

「利和同均」的思想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帮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在没有经济的垄断、劳资的对立、贫富的悬殊等社会问题下,人人得其所应得,自然可以建立一个民有、民享,而且均平、富足的社会。

--------------------------------------------------------------------------------

五、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为了保有自然的山水环境而拒绝发展工业,造成经济落后,请问大师,环保与开发,两者孰轻孰重?如何才能取得平衡发展?

答:现在是个环保意识抬头,也是个民意高张的时代。关于环保与开发,两者孰轻孰重?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多年前,毗邻佛光山的擎天神公司,因为以制造工矿炸药为主,有一天不慎发生气爆,波及附近农宅,大树乡乡民基于居住安全为由,群起围厂抗争。数日后,代表厂方的郑健治经理及代表大树乡民的黄登勇乡长等人,在前高雄县长余陈月瑛的出面邀请下,到佛光山协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