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我们现在念佛的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2)

「近住,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 ! 这个「近」,就是指的我们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经接近我们所缘境,我们跟佛号已经慢慢慢慢接近。这个接近的意思就是说,这中间的障碍已经破除一部份。破


    「近住,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

    这个「近」,就是指的我们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经接近我们所缘境,我们跟佛号已经慢慢慢慢接近。这个接近的意思就是说,这中间的障碍已经破除一部份。破除哪一部份呢?破除了粗的掉举,叫做「近住」。就是我们在这个广大的境,在这个广大的五欲的境界当中,我们数数摄心,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念佛的确也没什么秘诀,就是数数摄心。你经常念,由生转熟,由熟生巧,就是这样子,数数摄心。使令这一念心慢慢的由粗转细,上上而住。这个对治粗的掉举的意思是说,前面的安住,能够速当了知妄想的生起;这个地方我们再继续用功,我们面对那种强大的贪瞋烦恼、掉举活动的时候,我们能够转变它,有这种力量转变它。换句话说,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强过粗的掉举,你看到它,发现的时候,就能够把它给取代起来,转念念佛,你有这种力量,这个叫做「近住」。能够破除粗的掉举。

  第五个「调顺,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

    这个「调顺」它的内涵是破除粗的昏沉,不但是掉举破除,昏沉也没有了。它是怎么回事呢?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我们前面的这个心念能够取代妄想是算不错,但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再思惟这个一心不乱的功德:我得到一心不乱以后,现生有种种的神通三昧;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的功德,使令我们对于这种佛号的正定,能够心生欣喜。这个时候,就能够把粗的昏沉给破坏掉,这「调顺」。我们要是能够把佛号念到粗重的昏沉跟掉举都破坏掉,到这个调顺,你整个生命的业力会有所转变,你的相貌也会转变。

  我前一段时间到雾峰去看到一个居士,这个居士他给我感觉非常特别,你在他的眼睛相貌当中,看不出那个居士的尘劳相状,看不到,就像是出家人的样子,他留一个平头,手上拿一串念珠。我看到这个居士很用功,我就跟他谈,他说他念佛念了三年,他工作当中,佛号就是绵绵密密、相续不断,跟他讲一段时间,他把他那个身分证拿给我看,他说:我过去是这种境界。哎呀!他过去那个身分证相貌,看起来就像大哥的样子,在做铁工的。但是他现在的样子,相貌完全转变过来。所以我们讲念佛不可思议。就是说,你内心粗的掉举、昏沉转变过来,内心调柔善顺,看起来特别有气质,调柔善顺。不像我们现在的心粗重,烦恼很粗重。  

    第六个「寂静,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

    这个地方根据昂旺郎吉仁波切的解释,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掉举,「寂静」 主要是破除细的掉举。他说:怎么能够破除掉细的掉举?这个时候,你观察散乱的过失,再观察我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流动,譬如大火、譬如怨贼、譬如毒蛇、譬如怨家,你观察这个散乱的过失,这个时候「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一方面你再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消灭你不喜之心。有时候不喜之心会生起来,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打妄想的,但是我们也不愿意在佛号安住,会有这种情况。我们这一念心就是常者生厌,不喜欢继续再安住下去。这时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大安乐处,我们不应该起这种颠倒的思想,就是再继续的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来消灭我们这一念不喜之心,把细的掉举也破除掉,内心就寂静,没有掉举的干扰。

  第七「最极寂静,谓于贪欲、忧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时,寂灭令息。」

    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昏沉。对于这种贪欲、忧戚、昏沉、睡眠等生起的时候,马上能够消灭掉。这个细的昏沉,宗喀巴大师在「最极寂静」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警告,他说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会认为他得定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沉默,就是我这一念心,在我所缘境当中,我感觉到不昏沉,也不掉举,感觉到是这样,已经明静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实没有。那个是一个微细的沉默,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八「专注一趣」,我们再看他的内涵,「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

    到了「专注一趣」的时候,我们还要继续用功,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达到三摩地。怎么达到三摩地呢?「任运转故」,这个时候,佛号已经把粗细的昏沉、掉举都破坏了,但是这个时候的佛号,还必须要如理作意,还是有功用行。有功用行就不是得定,得定的相貌一定是「无功用住」的。所以这个时候「精进修习」,就是要把一切外缘都停下来,这种微细的加功用行,就不是我们普通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种动中的状态,要特别的精进,一点都不能打闲岔,因为你从八到九,这个关键是非常微细的状态。

  第九「等持」这个是得定。「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

    这个时候,你对所缘境能够「自在任运而转」,就是不必如理作意,你这一念佛号在心中,它就像泉水一样,不断的流出来,你根本就不用去作意,这个是得定的相貌。所以得定不得定就是在这句话,不但是「明静而住」,而且要「自在任运而转」,这个地方要注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