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找到幸福的起点(3)

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佛教教导我们要少欲知足、清心寡欲,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而走上毁灭之路。所谓「少欲」,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不做非分之想。如果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齐备了,
     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佛教教导我们要少欲知足、清心寡欲,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而走上毁灭之路。所谓「少欲」,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不做非分之想。如果基本的生活所需已经齐备了,就满足于现状,不再做过分的贪求,就是「知足」。      例如,我们本来只要有一栋房子就够住了,但是有些人为了炫耀财富,就买了好几栋房子来表现自己非常有钱。而保暖的衣服,只要有两三套以备换洗就够穿了,但是有些人却拥有几十套,甚至一整个衣帽间,从上到下都塞满了衣服,这都是因为不懂得知足。      像这样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贪求,而过分追求个人的享受,就叫做「欲望」。欲望是自私的,会为我们带来烦恼,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可是,如果是为了众人的利益而努力、为了众人的福利而奉献,就不叫做「欲」,而称为「愿」。愿心是为众人而发的,是清净的,不会带来烦恼的。例如,发愿透过自己的努力奉献,使众人得到快乐、幸福和便利,就是清净的愿心。      因此,少欲知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努力、不争取,也不是失去任何希望。否则,便会误以为行菩萨道和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于是就不行菩萨道、也不想成佛了。这种观念并不合乎佛法的精神,行菩萨道与成佛并不是「欲」,而是「愿」,而且是许下了很大的悲愿。      所谓「知足者常乐,少欲者离苦」,我们不但自己要做到少欲知足,以避免「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还要进一步为众人设想,把自己的努力奉献给众人、为众人服务,使众人都能够远离痛苦,得到真正的快乐。
找到幸福的起点 - 什么都不求    什么都不求      在人的一生之中,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没有钱的时候求财,没有名的时候求名,没有地位的时候求地位,没有孩子的人求子嗣;还没有结婚的人,就希望求得美娇娘或如意郎君。此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宗教、神明,专门标榜「有求必应」,当有人觉得内心不平安,就会抽签问卜、祈愿平安,这也是一种祈求。如此看来,一无所求的人其实很少。      在这些祈求之中,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有些人求人、求神,当然也有求佛菩萨的,但都不一定想求就可以求得到。如果是合理的追求当然不为过,例如健康、长寿、平安、学问、功名等,都是人人想要的,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能够如愿以偿,当然很欢喜。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愿,有些过分的奢求根本不可能实现,只会带来痛苦。例如,有些年纪很大的人生了重病,或是已经患了不治之症,还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不会死,这种虚妄的执着与期待,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很多人都饱受求而不得的痛苦,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八苦」之一:求不得苦。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要什么、有什么,好象能够呼风唤雨、操控自己的命运。其实,这是因为有时势、环境的配合,才能刚好让他得心应手、样样都如他的意。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这么好运,好运气不一定总是跟着他,一旦倒楣的时候,也会样样都落空,一样非常痛苦。      所以,想要化解「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首先还是要分清楚什么是合理的需求。「求」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则是一种欲望,而欲望并不等于需要。例如,有些人在台湾已经拥有一栋房子,却仍希望在香港、美国、大陆再各拥有一栋,这就不是「需要」,而是「欲望」了。像这样过分的欲望,就算短期之内能够满足,却不可能长久维持。当所求落空时,不免带来失望与痛苦。      可是,即使是合理的需要,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因为,「求」还能分成「为己求」与「为人求」两个层次。如果是自私自利的「为己求」,求到之后虽然很快乐,但难免担心总有一天会失去,而老是处在缺乏安全感的痛苦中。如果是「为人求」,因为是抱持着「得到固然很好,得不到也无所谓」的心态,比较不容易感受到所求不得的痛苦。      就以我个人为例,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生必须追求什么目标,但是我有一个大方向,如果能够顺利走完全程当然最好,万一达不到也没有关系。因为那是因缘不成熟的关系,与我个人的得失无关,但如果是为个人追求而得不到,可能就会很痛苦。      所以,「为己求」是痛苦的,「为人求」虽然比「为己求」略胜一筹,但最好还是什么都不求。如果能够什么都不求,只是不断地努力耕耘、成长、奉献,无论自己有多少力量都尽力争取,得到了以后再奉献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是别人无法夺走的,这也才是真正的快乐。
找到幸福的起点 - 合乎因果的追求      合乎因果的追求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求愿」就是许愿、发愿,愿自己朝着某个方向走,或是完成某件事。例如,佛教的「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无论是要度无边的众生、断无尽的烦恼,或是要学无量的法门,都是一种为众生无止尽学习的愿心和愿力。因此,求愿是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持续不断地学习,并且要求自己种福、培福、多付出,也让自己更进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