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6)

◎‘学会面对死亡,就学会如何好好地活著。’ ◎不要抱著你是在帮助灾民的心态来做救援工作,而是感激对方给你示现,他在为你诉说无常法,以其惨痛的经历,让你学会人生的经验,毋庸支付昂贵的代价,就得以从中体会

◎‘学会面对死亡,就学会如何好好地活著。’

◎不要抱著你是在帮助灾民的心态来做救援工作,而是感激对方给你示现,他在为你诉说无常法,以其惨痛的经历,让你学会人生的经验,毋庸支付昂贵的代价,就得以从中体会圆融人生的智慧。无情与有情,在这次的九二一地震中,皆说了深刻的法。

◎用大量的物质与实际的救援在对灾民的‘身’作实际的协助,更应安抚他们的‘心’,例如宗教界的诵经、祈祷及心灵的辅导、思想的教育。

◎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合而为一,以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从思想见解上改造人心,这才是根本之道,得以发挥宗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慈悲的付出,智慧的布施,生命的教育。

◎‘空性’是指每个事物与事件产生的方式,只是许多因素的组合而已,皆无独立性或自主性的存在。

◎如果能肯定空性,就可肯定世界的缘起;如果能肯定缘起,那就能肯定苦和其起源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就能理解和接受苦会有终结,那么就能接受个人证悟和体现那个境地是可能的。最后当然就能理解佛陀已真正完美地成就那个灭止的境界。

正念→智慧→慈悲

◎智慧的培育与修行的关键所在,它就是正念、注意或返观自照。

◎平静、清醒、无所执、不分别计较的心,自然充满美德和慈悲。

◎把注意力摆在当下,使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身心变化过程的实相。

◎唯有透过毫无拣择的察觉力,方能使我们透视并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佛陀入涅槃前最后的教诲是:‘精进不懈,保持正念。’精进并不是要努力去改变事相,而是单纯地在每一时刻保持清醒。就在当下--保持清醒。

◎概念是随著经验产生的,正念是专注于过程发生的当下,而不是用概念反映该事物。要警觉当下以及过程本身,它是认识事物真相的唯一下手处。

◎培养正念不仅能使我们透视世界的真相和了解烦恼产生的原因,更令我们远离执著、嗔恚和无明,让我们的心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而纯净。最后,我们会体验到,没有一个实体在获得什么,只有过程变化的自然无常、空、无我。

◎佛陀的基本教法——慈悲和智慧。智慧就其消极面而言,是内观透视所有现象的本质,并且导至内心的平衡稳定。慈悲和爱人则是智慧的积极面,它们是对佛法和自然法则深刻体悟之后,在这世间的流露和展现。

◎修行应强调培育内观,使慈悲随著内观的体验而自然流露。直接体悟到无常,不圆满、空性,必然会产生慈悲的果实。

◎真正的教法都导向体悟身心现象的本来面目。

◎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对于别人的烦恼也会感同身受,而欲极力为之排解。

◎无所不在的爱来自全然的无私无我,而所有佛教徒的修行皆应以消除贪、嗔、无明为目标,拔除内心自私自利的根源。

◎缺乏慈悲的滋润,智慧之道将显得干涩而理论化,没有智慧的慈悲又容易流于肤浅或误导。

◎凡有助于息灭自私的修行,像仁爱、世间的善行、慈悲观、或者导至最深智慧的内观法门都是属于佛陀修行的一部分。

◎随著修持的进展,会更清楚的了解到个人的解脱与所有众生的解脱是息息相关,因为若只追求个人的解脱,即表示仍妄执有一个可以跟别人分开的自我。

◎人们一旦领悟到二元对立的消失以及空性,是深挚的爱将由甚深的智慧中流露,并毫不犹豫地展现他的慈悲于世间。

◎精神修炼是一种很单纯的心灵培育的功夫,它使我们的内心无贪、无嗔、无痴,或者使其专注、清醒、安定和充满慈悲。

◎从智慧流露出来的喜悦超越所有的知识和力量,它是一种真正内在的祥和与快乐,它不会随著身心现象的迁流变化而动摇,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安详宁静。

◎修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精进不懈,获致禅定和开悟。第二种态度是修行本无所得,亦无所求。你愈努力地想求开悟,智慧反而不能生起,因为智慧不会从欲望中产生单纯地存在著,放下观照,顺其自然。就在眼前,就在当下;一切本自现前。智慧是心的自然状态。

慈爱与正见

◎菩萨发十种心——   〈十善业道经〉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生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菩萨若行广大无量忍辱之行,则能出生大菩提果,究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及种种善行,一念嗔心起,皆摧毁无余。’

◎〈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想要成等正觉,首先必须先完成自己的人格,但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呢?如佛陀告诫云:‘阿难,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宝,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即佛陀教导弟子:‘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

佛学是出自于人生而止于人生。

◎人们若能以佛陀的遗教来自我反省,以佛教的戒律来约束自己,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四摄法来广利一切众生,以佛陀的慈悲心来包容一切众生,那么世界将和平。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佛陀回答净饭王说:‘当一个人悟道之后,他就属于圣者家族的成员,他高贵的身份不是依靠外在华丽的服饰而是智慧与慈悲。’

◎卡拉卡尼(巴利文,译为‘不幸’)的故事:给孤独长者对家人说:‘一个人不是由他的名字来决定的,迷信的人以名字来判断一个人,智者却是以他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来判断一个人。’事后,长者又说:‘所以我说啊,不是因为名字或财富使他成为一个人,乃是他的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