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4)

◎在佛前发誓,要实践大慈悲! ◎出家者,必须亲身体现佛慈悲的人! ◎‘但学佛祖行履,菩萨慈悲,惭愧于诸天善神所冥照,任佛制而行,一切无所谓苦’——道元禅师《正法眼藏随闻记》。 ◎慈悲会由于修行而与身俱。

◎在佛前发誓,要实践大慈悲!

◎出家者,必须亲身体现佛慈悲的人!

◎‘但学佛祖行履,菩萨慈悲,惭愧于诸天善神所冥照,任佛制而行,一切无所谓苦’——道元禅师《正法眼藏随闻记》。

◎慈悲会由于修行而与身俱。

◎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质。

◎道心第一,身体第二,学业第三。

◎大乘佛教彻底强调实践必须以空观为基础。

◎所谓‘高僧’者,不犯淫爱之不淫,不食嗅肉之不洁,坚持戒行,舍名利邪念,修佛道大道,大悲心与佛菩萨相等,怜一切众生,日夜愿救之,谁不敬之。

◎僧从父母受其宝贵身体,奉佛祖,修大道,继续慈悲广大愿行,永远不惜自己身命。入佛法大海,为扶助多身众生,投舍我一身,称为舍身,是为弃恩入无为时真实报恩。是名出家之孝。——铁眼禅师

◎被称为高僧的人是生身佛,为信徒所崇拜。

◎慈悲为六种完全之德(六波罗蜜)之根基。

◎‘佛子,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娑婆苦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大悲为本,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华严经》

◎‘以慈悲、正直、堪忍等三劝自身,则人也见习,不教而自然导进’。——白隐禅师

‘不如平日安易,持慈悲心、正直、堪忍三项,努力以使出息入息,无所勉强。’

◎身体受苦也要修行,为大众说教,才是真慈悲。

◎佛教既然是一个思想体系,就得靠传授才能弘扬,所以传法就是慈悲。

◎说法是慈悲行,也是宗教的社会性实践的开展,‘扇慈风于当代’。

◎佛法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即是守戒律,行八正道。

用智慧经营生命

◎持戒的目的,是成佛的阶梯,而依持戒至成佛的过程,目的就是在圆满、净化凡夫的身、口、意三业。

◎‘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初入菩萨位,以戒为入门;戒者,是一切善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道果一切菩萨行之根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恶,所谓断一切见慢、执著心。

诸根(六根)不具者,一切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变化人皆得受(心地)戒,因皆有心向故。一切众生持心地戒,必感未来六根具足、清净。’

◎‘戒以心为体’、‘以智慧为本的心地戒。’

◎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根本无明。

◎‘以信心为根本,以施、戒为立身社会的事行,以闻、慧为趋向解脱的理证。’--印顺导师

在家五法--信、戒、施、闻、慧。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一切都不染著,却充满了爱心--莲花心。

◎真正永不褪色的美--一颗解脱自在且慈悲柔软的心。

◎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不嗔得两种胜利!胜过自己,亦胜过对方。

◎情绪→情感→情操→慈悲。

◎正思惟--我们必须有坚定而热切的愿力,超越我们的孤立,并视众生的幸福有如自己的幸福。

◎在佛陀的心目中,真理的价值不是道德的,而是如实的。欺骗不是好事,因为它减损我们的实性。应立即断然舍弃所有矫饰性的虚言、妄语。必须明了躲在围墙后面过活,是使生命沦为虚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脱下假面具吧!

◎佛陀将‘创造’追溯到原始的无知(无明)与意志活动(行)。

◎佛陀要每一人在沉默中正视自己,以求达到正觉的路。

◎人们经常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职业、副业、嗜好,有规律地训练自己。至于为生命本身去接受训练,则往往不被重视。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制、道德的陶冶和心灵的进展。

◎觉悟的完成要透过放下外缘。

◎‘我于诸法无所得’

‘如来无量不思议,普现世间无所依。’

◎人仍可凭著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他的命运。

◎‘亲近善士’,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好的象拴在一起。

爱心与悲心─人性的中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自有一双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样平。’

◎大乘的修行基本上最主要的是悲心!对他人的爱心,对他人痛苦的关心,以及自私心的减退。

◎你若能奉献自己,尽可能为他人服务,则你就有了大乘之源。对他人的真正悲心与爱心,全发自这种舍己为人的态度。

◎你若日常过著善良的生活,诚实、有爱心、有悲心、自私心少,那么这种生活就会自动导致涅槃。

◎发展爱心与悲心是根本之道。爱心是最主要的动机,悲心是宗教的真髓。善良的生活须有善良的动机,我们必须分担他人的痛苦。

◎动机非常重要!单纯的宗教观是爱心,尊重他人和诚实,这不仅限于宗教,也包括政治、经济、商业、科学、法律、医学等各行各界。动机纯正,各行各业都能利益人群;动机不正,则反之。

◎心存狡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正义与诚实。内心自私还要利他,也是办不到的事。

◎内心的转化虽不易完成,但绝对值得一试。我们应试图以爱心──真正的爱心──和较少的私心为基础,建立一个较佳的人类社会。

◎一切全靠善意来成就!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于内心,那是对自己未来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关怀。

◎悲心与利他的心态,就是当你面临必须在自己与他人的福祉之间作一抉择时,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种感觉。

◎佛教为发此利他之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名为自他平等易位法,另一种名为因果七要义。

◎一般人心中主要是将他人分为三类:友、敌、非友非敌。对此三类,我们所持的态度是:贪、嗔、漠不关心。一有此三种态度,利他之心就无从生起。因此,消除贪、嗔与冷漠,实属重要。

◎因果七要义:( 1)承认一切众生为母亲(知恩)(2)思维一切有情众生的恩德(念恩)(3)观修回报众生的恩德(报恩)(4)观修慈心(发爱心)(5)观修悲心(6)发殊胜的利他心(7)发为利他而成正觉的菩提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