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笔记下册 解脱自在 解脱自在 ◎从地狱的若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嗔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 ◎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深信三宝应从正见中来,依正见而起正信乃能引发正行而向于佛道,自利利人,护持正法。’--印顺导师 ◎达到声闻初果(须陀洹,预流、逆流)的条件是: ( 1)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 (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 ( 4)不违犯五无间罪。 ◎修证声闻果的初步法门: ( 1)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 2)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 3)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住心一处。 ( 4)安住于正知正见。 ◎罪恶是我们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们自己来承受,停止错误只有靠我们自己,要变成纯洁只有靠我们自己。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救我们,没有人能也没有人会;我们自己必须走上正道;佛陀只不过指示了道路。———原始佛教解脱道的思想,强调自律、自制。 ◎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佛陀、沉默的圣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静的头脑和炽热的心。 ◎‘一个又一个浪花永恒地在追逐著。’———生命存在的真相。 ◎生命是一个旅程,死亡是复归于泥土。宇宙像旅店,过去的岁月如尘埃。 ◎想要真正不死,应该思维四法-- 一切诸行无常,不起贪恋,如是修行。 一切有为皆苦,厌苦欣乐,如是思维。 一切诸法无我,不住我相,如是受持。 熄灭三毒火焰,涅槃为安,不依神通,如是证得。 ◎‘所在之处,以法为导为护。’ ◎‘真正胜利的人,是止息贪嗔痴的迷乱,能勤修戒定慧三学,杀掉六贼造作;能正观五蕴如芭蕉不实,以八正道为指标,证入大般涅槃为寂乐。背诵千章万偈,不明自心,于解脱何益?’ 解脱与菩提 ◎学佛,应学佛陀以身作则,示现知足、忍辱和毫无私心的为他人服务。 ◎人类社会的目标,必须是以悲心谋求人类的改善。发挥爱心、尊重他人和分担他人的痛苦。 ◎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亦有责任控制我们自心的恶念。(杀贼、布魔) ◎开始修行时,应以克制自己为基础,再来即应以积极助人为目标。 ◎一切宗教的精义无不针对人类的根本问题(见与欲)。 ◎闻、思、修的结合与保持均衡发展是必要的。我们必须把修行和自身的行为连在一起。佛法中常说你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道、果、涅槃于此世、现在、眼前就可证得。 ◎涅槃是贪、嗔、痴的止息,也是人人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工作就是修行,以空心来工作。 ◎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于内心,那是对自己未来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关怀。 ◎佛说:‘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我们的处境充满希望:解脱的种子就在我们心中。 ◎这世界上有四种真实:( 1)举凡一切生物,都因无明而生;(2)大凡能构成欲望的对象者,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变迁的;(3)凡是存在的物体都是无常的、苦的、会变迁的;(4)没有我,或属我所有的事物。(巴利本增支部) ◎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要现生证得涅槃的。 ◎报由业感,业从惑起。死生由业,业由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见。 ◎‘但见于法,不见于我。’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恶的根源。 ◎‘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念不生,则大悲生。’ ◎菩萨若要圆满利他,必须先除二障--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及障碍一切种智的所知障(去除自性有的观念)。 ◎佛教的主旨是基于悲心与爱心的利他。 ◎‘我要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并且得乐及乐因。’ ◎佛教要发利他之心的方法有二: ( 1)自他平等易位法; ( 2)因果七要义。 因果七要义的修观法分七个步骤: ( 1)认一切众生为母 ( 2)念其亲切的行为 ( 3)发报恩心 ( 4)发爱心 ( 5)发悲心 ( 6)发殊胜的利他心 ( 7)发为利他而成觉之心 为了修行此种认知,必须先有舍心(平等心)。 智慧的生活 ◎佛陀问我们每天看人有没有用慈悲的眼光,我们每天有没有和人水乳交融。每天我们如果培养自己身口意的慈悲,那么,样子会可爱。 ◎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掉,用别人的想法。 ◎法在那里?在心和在有关于身的。到处都是法。佛法是不离身和心的。 ◎我们要当心的主人,带领心,整天降伏心,而不为心所降伏,不要做心的奴隶。 ◎父母和儿女之间只是有关系而已,没有资格占有。 ◎人和人相处,常常借用对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可以去掉我执。 ◎身体属于你多久?死之前。 ◎现在人类普遍的观点--占有物质,以为所有物质的东西是我的;让物质变成自己,而为物所役,成为物质的奴隶,事实上,一切的感受都是自己制造的。而且,不认识自己的成分,随外境的改变喜怒哀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