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51问~100问(2)

念佛没有出声不出声的分别。佛度众生,有无量法门,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居士 所说的‘谁也不念’,叫做‘无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谁也不念’的‘无念三昧’境界。

  念佛没有出声不出声的分别。佛度众生,有无量法门,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居士所说的‘谁也不念’,叫做‘无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谁也不念’的‘无念三昧’境界。这个‘谁’就是‘一切’的意思。

  69.常常听说念佛人著魔,心里很生疑惑,难道佛不加持吗?

  魔由自心生,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净。有了这两个原因,就与佛产生了隔离,佛怎么还能加持呢?但是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灭,不能为害。以后功夫反而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难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时常要有慈悲心,没有时间静修,观像默念,是否能够成就?

  行住坐卧默念一句佛号,净念相继,就会成就。

  71.念佛是高声好,还是低声好?

  高声治昏沉,低声治散乱,各有好处。做功课时,可以灵活选用,不必拘泥。

  72.我们佛教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数目,用什么方法能够确定?

  拿念珠计数念佛。

  73.念佛已经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时再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吗?

  果然能够做到心念心听,就已经渐渐专一了,何必还要另开炉灶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实,总想要发现什么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换题目。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么?

  可用可不用,佛珠就是用来计数的。

  75.在专心念佛,不知为什么杂念突然出现,有什么好办法清除吗?

  这是功夫问题,只要按照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的办法,持之以恒,自然有云开月现的日子。

  76.念佛时感觉心酸想哭,不知是什么缘故?

  这是心诚的表现,所谓感激流涕啊!

  77.平时念佛必须一心称念佛号,才能感应道交。如果临终的时候,六神无主,虽然能够念佛,但做不到专一,是否有碍往生?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临终自然能够作主。虽然做不到专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会阻碍往生。

  78.平素精神散乱,不能安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

  念佛必须是从心发起,口出佛号,耳听佛声,如此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而久之,思想就能集中到一处了。

  79.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写的净土颂中说:‘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这三个‘达’字应该怎样解释?

  ‘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达人就是心胸学问,一切都很开明的人。

  80.‘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开是不是明心见性?

  念佛法门,既可说真实,又可说方便。经上说‘无有定法’,又说:‘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最好的方便法门,以念佛一门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门。心开即是回归如来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81.念佛怎样才叫做‘过分著相’?

  念佛有入门和深入的区别,有事念和理念两种念法。事念适宜于初机,理念适宜于深入。事属于相,理属于性。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念佛从事和相上著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著相,都是方法,不要固执。

  82.过分著相念佛有什么弊病?

  过分就是全分,过分著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过分著相理解错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执著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么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体显露。

  83.我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羡慕,是不是也叫做过分著相?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与‘理’即是所谓‘空’,‘相’与‘事’即是所谓‘有’,‘空’与‘有’是辩证统一的,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真空妙有,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空,又回归于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么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与佛感应道交。

  84.念佛的时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觉,这是什么境界?

  这是心诚所感,慈悲的流露。虽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使心情轻松安详。

  85.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的时候,应该怎样观想?

  依照所念的内容观想。

  86.放下万缘,不生喜怒哀乐,不知道生起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办?

  放下万缘就是心不跟随外面的境界转动,喜怒哀乐是心随外境转动而产生种种分别的感情。您说放下万缘,但是又依境而转,产生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感情,粗略的来看,已经三转境界。明白了这个情况,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这样就回归到寂静了。

  87.念佛以什么方式为好,到底是高声念好,还是默念,或者金刚念好?

  这个问题不必拘泥,要灵活机动。昏沉的时候,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用以振奋精神;散乱的时候,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静、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适应环境。

  88.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于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呢?

  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自灵岩大师以来,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

  89.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

  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虽然在心中,却又实有其事。同样,娑婆世界,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

  90.印光大师往生后,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永思集》有记载),这是什么道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古树锯开以后,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

  91.怎样才能达到念佛三昧境界?它的表现和效用怎么样?

  只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92.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么境界?

  这就叫做无念三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常《金刚经》所说的境界。

  93.禅宗修行,如果出现外相,就都叫做魔境。净宗念佛出现外相,是否也是魔境?

  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才不会出错。禅宗悟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都是虚妄。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就是相应,不能称为魔境。如果与经典相违背,才能称为邪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