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恒说不退行,无数方便度人天。” 二、诸佛授记 必得成佛 弥勒全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或名一生补处,或未来佛。曾经有七佛为之授记。十方三世有无数佛,从时间来说,过去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现在世界有释迦牟尼佛,未来有弥勒佛。从空间来说:东方有妙喜世界阿闽佛,南方欢喜世界有空相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有微妙声佛,中间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佛经上说:弥勒是贤劫千佛之第五佛,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万年,他将重新出世于第十之灭劫继绍释迦牟尼佛,在龙华树下以三会说法化度一切之人天众。 《慈华经》第五卷:《诸菩萨本受记品》有云:于往昔过恒河沙阿僧祗劫有宝藏佛为之授记:“时宝藏佛,为其说法已,即授汜未来之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人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后分初,八贤劫,五浊灭已,寿命增益至八万岁,汝于是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弥勒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据《弥勒上生经》说释迦牟尼、预言,弥勒将成无上正觉。释迦佛为之授记:“我从右胁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又《大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即伸右手,犹金色微妙光明,无量阿僧祗劫善根所集,其指掌色犹如莲花。以摩弥勒菩萨顶,作如是言:弥勒,我咐嘱汝当来世,后五百岁,正法灭时,汝当守护佛法僧宝,莫令断绝。尔时如来伸出金色手,摩弥勒菩萨顶时,于此三千大干世界,六种震动,光明偏满。”以上都是过去世诸佛为弥勒授记的记载。 相传,弥勒是古印度天竺婆罗门种姓。公元前六世纪,弥勒与释迦差不多同时生在印度波罗奈国大婆罗门家。据说弥勒修行比释迦牟尼早,但他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牟尼,喜好交游,爱吃穿,重视慧学。结果是释迦牟尼后来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佛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后来释迦牟尼成道了,他便前去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十分信服,认为其道才是真谛,于是便跟随佛陀修道。由于勤学好问,专心一意,在佛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深受佛陀的器重。所以佛陀选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但这件事却引起了一些比丘的非议。在《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优婆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跌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停地转大*轮,度诸天子。”在优婆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而佛为他记莂作佛是难以接受的,说明二乘人的偏见,对一乘佛道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而弥勒的精神则体现于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弥勒被指定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后,便先佛人灭,离开了人间,上升兜率内院,作将来成佛的准备,先做诸如说法、决疑,普度众生这些究竟圆满大觉者所必须要做的事。经过四千年(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度九十六亿众生。所谓华林园,就是龙华树茂密成林的花园。所谓龙华树,就是枝如宝龙吐百宝花的树。由此不难得知弥勒国土之庄严,及菩萨说法度生慈悲济世的伟大胸怀。 三、受无著请 神通说法 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其思想体系一般归结为法相唯识系,性空唯名系,真常唯心系三种。其中法相唯识系从北魏时期传人中国及其成立宗派以来,曾风靡全国,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其重要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朔其源,历来无不公认弥勒菩萨为唯识宗之鼻祖。 佛教的一叨经典,都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悟觉人生真理之后,从大光明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而弥勒菩萨是第一个继承佛陀瑜伽唯识道理的菩萨。相传佛当时亲自给弥勒菩萨传授唯识大法,讲瑜伽法相唯识的道理,并为其授记次当为一生补处的菩萨,住兜率内院。未来佛弥勒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传人,不仅要继承佛陀的“佛位”在未来世教化众生,而且还要发扬释迦牟尼的“佛理”。但他住在兜率内院,又如何将佛法传播到人间来呢? 相传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输遮国,有无著菩萨人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预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弘扬唯识。弥勒菩萨慈悲应请而至。每天的四点左右就驾着祥云从兜率内院来到人间说法,即于输遮那讲堂,普施法雨。人皆只闻其声,但不见其人,唯无著能见其形,闻其声。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共一百卷,后有玄奘译)。二、《分别瑜伽师地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密多罗译)。四、《辨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所译)。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磨笈多译)。五论立义,罄无不尽。此弥勒菩萨之不朽之作经过无著、世亲等诸大菩萨的弘扬,流传至今,成为法中瑰宝,此弥勒菩萨之功不可磨灭。 四、兜率净土 殊胜易修 大乘佛教所讲的“净土”,是相对于世俗众所居住的所谓“秽土”、“秽国”而言的,用以指佛所居住的国土。《大乘义章》说: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因为大乘佛教说十方世界有无数佛,所以“净土”也有无数。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净土;东方药师如来琉璃光净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当来下生弥勒佛兜率净土等。弥勒菩萨所住的是欲界第六重天中的第四天,音译为“靓史多天”,义译为“知足”,因为此天中的人,于五欲不生贪著,能了达因果的谛理,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境界能够知量知足,故名知足天。慈氏住此天中的内院四十九重如意宝殿,昼夜常为天人说“阿稗跋致”妙法。第四天中还有外院,外院尚有男女对笑之习气未尽,属于凡夫,内院则无,故慈氏依此而住。这也是每一位最后身菩萨之住处,所以内院又名“一生补处”。因为弥勒上生于此,所以有弥勒净土之称。修弥勒净土,在中国唐朝以前很盛行。如东晋时不少名僧,在信仰和修持方面,都十分热衷于死后往生弥勒净土;我国著名高僧道安法师曾带领弟子在弥勒像前立过誓,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唐代佛学大师玄奘,亦对弥勒净土十分向往,去世之前一直诵念弥勒不已,希望往生兜率净土。随后由于竺法旷推崇《法华经》和《无量寿经》,“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开创了弥陀净土法门。由于大小弥陀经的翻译,大家都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到后来弥勒净土人们连名词都很少听到。目前甚至有许多佛教徒根本不懂还有什么叫“兜率净土”的。而现所修的净土,多是指西方净土。其实在中国,关于净土思想,极乐净土和兜率净土是同于后汉时代传来,在当时民间的信仰中亦同时发展。隋唐以来,因有慧远、善导等诸大师致力提倡弘扬极乐净土的缘故,极乐净土才比兜率净土盛行。根据教理,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是注重念力坚固,念到一心不乱就可以得到弥陀如来不可思议佛力的接引。兜率净土法门则是依“法相唯识”而建立。在理论上,教义上,此二净土颇有争议,以阿弥陀佛而言,此佛到底是化身,还是报身呢?有人认为弥陀佛“化身”,因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的“净土”;有人则认为阿弥陀佛是“报身”,因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报土”。“报身”、“报土”之极乐世界,凡夫俗子不能往生,因为能够见到佛之报身者,必须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按照这个说法,往生弥陀净土的资格只限于初地以上的菩萨,凡夫俗子只有念佛不退转菩提心,渐进至于永久、才可能往生弥陀净土。由此古时不少佛教徒便发愿往生弥勒的兜率净土。因为兜率天是欲界天,处于欲界,离人类很近,拥有七情六欲的人类,比较容易往生这块“净土”,受到弥勒的护佑,聆听弥勒的法音。所以《心地观经》说:“若有得闻此心地观报四恩……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