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行法初探(释果化)(3)

闭目忆念观像 [26]。「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27],佛像的每一部分,经过眼识摄取,心念忆持不忘,闭目忆念时若意识所现影像尚不稳定清楚,再入塔去观看佛像,如此反复练习直到闭
闭目忆念观像[26]。「如是相相谛取,还于静处,闭目思惟,系心在像,不令他念」[27],佛像的每一部分,经过眼识摄取,心念忆持不忘,闭目忆念时若意识所现影像尚不稳定清楚,再入塔去观看佛像,如此反复练习直到闭眼时显现在心的佛像明了清楚稳定了,随意所观即能自在现前「如天画师之所画作」[28]达到这般程度称作「得观像定」[29] 在正观前身心不安稳,当先以礼佛忏悔,调伏其心,令之柔软,静坐待身心安定,尔后才进入正观,如《观佛三昧海经》(大正15,690c)所说: 观佛像者…先入佛塔以好香泥及诸瓦土 , 涂地令净 , 随其力能烧香散花 , 供养佛像,说已过恶,礼佛忏悔…系心鼻端,系心额上,系心足指,如是种种随意系念,专置一处,勿令驰散使心动摇。心若动摇举舌拄窄,闭口闭目,叉手端坐,一日至七日令身安隐,身安隐已然后想象。 像观有二:一顺观,二逆观。逆观者,如《观佛三昧海经》(大正15,690c)说: 乐逆观者,从像足指次第仰观。初观足指系心令专,缘佛足指经一七日,闭目开目令了了见金像足指;渐次复观两足趺上,令了了见;次观鹿王冕,心既专已次第至髻。从髻观面若不明了,复更忏悔倍自苦策,以戒净故见佛像面,如真金镜了了分明。作是观已,观眉间毫,如颇梨珠右旋宛转;此相现时见佛眉眼,如天画师之所画作;见是事已,次观顶光令分明了。如是众相名为逆观。 归纳出逆观者的顺序,则是:1.「初观足指」→2.「复观两足趺上」→3.「次观鹿王冕」→4.「次第至髻」→5.「从髻观面」→6.「观眉间毫」→7.「见佛眉眼」→8.「次观顶光」。 顺观者:(大正15,690c~691a): 顺观像者,从顶上诸蠡文间,一一蠡文系心谛观,令心了了见佛蠡文,犹如黑丝右旋宛转;次观佛面观佛面已,具足观身渐下至足。如是往返凡十四遍,谛观一像极令了了,观一成已出定入定,恒见立像在行者前。 顺观者的顺序是:1.「见佛蠡文」→2.「次观佛面」→3.「具足观身」→4.「渐下至足」。 一直观到「是时便得心眼见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见无有异也,如是心住,是名初习行者思惟」[30],到此即为像观成就,也就是得「观像定」。至此可以说第一阶段──「像观」完成。如果修行当中,心念有时驰散,缘于恶法不能安住,当起如是责心以为对治: 〈1〉    念老病死,甚为切近。 〈2〉    若生天者着于妙欲,无有治心善法;若堕三恶道,则苦恼怖惧,善心不生。今受妙法,云何可不至心专念? 〈3〉    生在末法,末法垂已欲灭,犹如赦鼓开门放囚,鼓音渐已欲止,门扉已闭一扇,岂可自宽,不求出狱! 〈4〉    过去无始世界已来,所更生死,苦恼万端,今所受法未得成就,无常死贼,须臾叵保,当复更受无央数劫生死之苦! 行者若身心懈怠时,提起以上数语,深自警策,当有助于收心内摄。这可算是辅助行法。 以上只是共三乘的胜解作意,若要进一步提升到真实作意,此时要作一项重要的思惟:「我亦不住,像亦不来,而得见者,由心定想住也」[31]。这样的思惟是依般若空义为基础,从悟解「唯心所作」,「心外无佛」的唯心念佛,进一步体悟到无所有空性为佛,名为实相念佛。对于「见佛」一事,如何看待?这必须注意到,即空即假名的中道实相是通达缘起的,一切法空即一切法是缘起,但并不是诸法没有特性、形态、作用,法法的关系有其相对的真实性,只是没有实自性(永恒性、独立性、实在性)吧了。定中见佛,所见的佛,依第一义谛,如《般若经》(大正7,985a)说: 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若以色见,以声闻而求者,都非实相,不是真见佛。然世俗谛上,那不同龟毛兔角的虚无,在形态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而可见可闻,作用上见佛能灭罪、增福、闻佛说法决疑、往生净土(不等同成佛),这些则不能否定。虽然说圣义谛是「无所念,是为念佛」[32],然实相念佛是于生身、法身而无念的。所以,般若的「无所念,是为念佛」,与念生身、法身并无相碍。但能深入闻思般若空义,了知如幻有不碍自性空。这就可从假相观的念佛三昧,进升到与般若契合的空性观。罗什大师所译的《千佛因缘经》(大正14,70c、71b)说: 1、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以庄严心,念佛三昧庄严心故,渐渐于空法中心得开解。 2、以思空义功德力故,即于空中得见百千佛,于诸佛所得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与思惟空义是如此相互增益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菩萨般若,已说到「念无量国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如经云(大正8,217a): 复有菩萨摩诃萨…已得等忍得无碍陀罗尼,悉是五通言必信受无复懈怠…度深法忍,得无畏力,过诸魔事…从阿僧祇劫以来,发大誓愿…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得无碍无所畏,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面(而)度脱之,意无罜碍大忍成就如实巧度。愿受无量诸佛国土,念无量国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能请无量诸佛,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游戏出生百千三昧。 「观像法」[33]还不只顺观与逆观,在《观海经》〈观相品〉中,更详列了每一相如何观想的次第(如来顶相、额广平正相、眉相、白毫相…)。这可见法无定法,随众生习性不同而因病与药。不过,针对「后世人多作诸恶」,在〈观像品〉中特别强调「观白毫相光」(大正15,692c7~12): 汝今坐禅,不得多观;汝后世人多作诸恶,但观眉间白毫相光,作此观时所见境界,如上所说。尔时,一念情无所着,心大欢喜,应时即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者,见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见佛心一切境界。 〈观相品〉(大正15,655b)也说到: 佛告父王:如来有无量相好,一一相中,八万四千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少分功德。……若有邪见极重恶人,闻此观法,具足相貌,生瞋恨心无有是处,纵使生瞋,白毫相光,亦复覆护。 这里强调观白毫相的功德超胜其他相,与《观无量寿佛经》(以下皆简称为《观佛经》)第九观,从白毫相入手的意趣是相同的。因为《观海经》强调白毫相的功德及灭罪的殊胜,比之诸相,修观者会很自然的选择从观白毫相入手。《观佛经》只是简单说到从其入手而能具足余观,如经中说(大正12,343b~c):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见无量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 《观海经》则进一步说明了理由。 「得观相定」,语默动静,心住相者,坐卧行步常得见佛。然后可以更进一层─行「生身观法」。 (二)生身观 《坐禅三昧经》的「生身观」是观佛从「初生」、「出家」、「苦行」、「降魔」、「成正觉」、「转*轮」到「涅槃」的一生。这是在像观后,进一步的观想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示现的应化身为主。如《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正15,276c)说: 初生行七步发口演要言:出家勤苦行菩提树下降伏魔军,后夜初明成等正觉,光相分明远照十方靡不周遍诸天空中,弦歌供养散华雨香,一切资生咸敬无量,独步三界还顾转身,如象王回,观视道初转*轮,天人得悟以道自证得至涅槃。 这不同观像,生身观是念佛在菩提树下成道、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或如耆阇崛山放大光明为大众说般若法门等,在世的具体活动,其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