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语有十罪

「如《智度论》云」,这《大智度论》上说的,「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 一、口气臭」 。口臭很多人都有,说明什么?说明他妄语,也就是说,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是很容易犯的。

「如《智度论》云」,这《大智度论》上说的,「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口臭很多人都有,说明什么?说明他妄语,也就是说,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是很容易犯的。一般人总以为口臭是肠胃有病,才会引起口臭,没有想到真正的业因不怪肠胃,是自己造的口业,口业的果报头一条,头一条是什么?最普遍的,最普通的。我们自己有没有?有,但是自己习惯了,不知道,跟别人在一起,我们喘气、谈话,别人都闻到。闻到也不好意思说,但是可以能看得出来,他距离你远远的,没有真正的必要,他不跟你亲近。我在年轻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没有,二十几岁有,我学佛讲经是三十三岁开始,那个时候有。

有个老居士很难得他告诉我,因为他是我讲经每天都来听,好像讲到第三年,第三年我差不多应该是三十五、六岁的样子,他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现在讲经有功德了。我说:何以见得?他说「你最初讲经的时候口臭,很难闻,现在三年过去,你的口臭没有了,从这个地方证明你讲经有了一点功德。」我们自己不知道,不是这个老人告诉我,我根本就没有发现过,就自己成了习惯,跟在我周边的人也没有人说,还是这位老居士,老居士大概有七十多岁,当然决定没有妄语,告诉我。所以真正契入经藏,改过自新,不再有这些妄语,言语要谨慎,不可以欺骗人。菩萨的言语,一定叫众生得善利;世尊不开口则已,开口就是讲经,字字句句记录下来就是经典。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不检点的,口臭就说明你口业很重。这是第一种罪。

「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每个人,我们前面学过,人出生下来就有两个神跟着你,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名,两个都是善神。同生是女神,同名是男神,女神专门记录你的不善,男神是专门记你的善行。将他这个记录报给天神,天神那里有档案,我们起心动念,我们看不到这两个神,两个神看到我们,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相信古圣先贤没有妄语。纵然讲他是不是方便用这些鬼神劝我们断恶修善,用这个做手段?我们冷静去思惟,神圣、神明教人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何必用这种手段?如果没有这两种神,说出这两种神那不就是妄语吗?妄语虽然是好的,好的但是它是妄语,就不是最好的方法。于是我们要肯定,圣贤、神明教化众生,决定不会用这个方法做手段。就同释迦牟尼佛决定是要以理事去教别人信受奉行;如果有一句话是用这种假设,对他的伤害就大!为什么?人家可以说你既然有一句话是妄语,你一生所说的全是妄语。圣贤君子不愿意做这事情,佛菩萨会做这事情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来是真语者」,他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实语者」,决定不是虚妄的;「如语者」,如语是完全如事实真相。他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他不会加一点,也不会减一点,不增不减叫如语。「不诳语者,不妄语者」,这是取信于一切众生,取信于后世千年万世,这一点我们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

没有接触佛法无知,这个妄语天天挂在口里;学佛之后终于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坚守如来教诫,不妄语。五戒是根本大戒,前面四条叫性罪,不管你持不持戒,你犯了都有罪。末后一条叫遮罪,遮罪是什么?你受戒你犯了就有罪,你没有受戒犯了没罪,那就是饮酒,它不属于性罪。佛为什么把饮酒这条定得跟四种性罪一样重,把它列为重戒?原因我们要知道,饮酒没有罪,酒醉之后往往就造罪业,前面杀盗淫妄他就会造。为什么?他头脑迷糊不清楚了,阿赖耶里面有这些恶习种子,外头有缘它就起现行,原因在此地。所以佛教人不饮酒是防止你犯罪,所以这条戒叫遮戒,本身没有过失,但是你饮酒之后,你犯了其它的罪,过失就重了。善神远离你了,你造的口业造得重。你看你在佛门里面,你受了三皈,这经上讲得很清楚,真正受三皈的人,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非人是什么?冤亲债主、妖魔鬼怪,不敢接近你,你有护法神。五戒你受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神,五戒都受你有二十五位护戒神,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你不会遇到灾难,你是佛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心善行善,原本的过去今生的冤亲债主找到身上,他们都会远离,为什么?不再伤害你,让你好好的修行成就,你成就他们都沾光。

为什么?这些都是你的有缘众生,你成佛了,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些人统统跟你是有缘众生,都是你度众生的对象。所以他希望你早一天成佛,早一天来度他,不障碍你。如果你是假学佛,美其名为学佛,戒律完全破了,护法神都走了,护戒神也走了,你这些冤亲债主都附在你身上找你麻烦,他来报复你,他叫你身心不舒服,身心都在受苦。身体有病苦,心里面有烦恼、有忧虑、有牵挂,身心不安,这都是冤亲债主找的。没有这些冤亲债主,哪有这些事情?这些小事,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天天都不离开的,我们找不到原因,以为身体不好,去找医生检查,没毛病,很正常,去找心理医生也没有问题。不学佛不知道,学佛之后才晓得。我们要保持身心健康,修学一切都正常,怎么办?把自己真正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分享,他们欢喜就不障碍了。你用清净心学佛,用清净心修行,用清净心生活、处理日常事务、待人接物,他们离开了。我们在道场、在讲堂、在念佛堂,看到多少在念佛的人、在听经的人,精神萎靡不能振作,看到他什么?疲劳,表现的他很辛苦,他不快乐,精神提不起来,都是冤亲债主。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你就晓得,哪些人冤亲债主很多,他活得很累,活得很辛苦;哪些人冤亲债主少一点,他就很轻松、很活泼,不会看错。「非人得便」,善神远离,冤亲债主他就方便,他就来找你。这是第二种罪过。

第三种罪过,「虽有实语,人不信受」。你虽然讲的是老实话、真话,别人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因为你前科累累,你常常打妄语,你说真话别人也认为你是妄语,不敢相信你,不敢接受你。

第四个,这第四种罪,「智人谋议,常不参预」。这些有智慧的人聚会在一起,他们在讨论问题,他们不要你参加,这什么原因?口业太重了。别人也是对你没有信心,怕你参与之后,反而把事情破坏了,所以不邀请你参与。

「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你得的果报是经常被人批评、被人毁谤,你的恶名、你的恶行许许多多人都知道,这是罪,实在讲也是在消罪业。遇到这些情形,我们要记住,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要非常认真反省,别人批评我的、毁谤我的,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要没有,那是冤枉,那是别人造谣生事也好,替我消业障,我要感谢他。如果有呢?更应当感谢他,他提醒我,我能够改过自新。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人提醒我,批评我,我确实有这个过失,赶紧要改。对于批评我的人、毁谤我的人,没有怨恨心,反而有感恩之心,让我的过失天天减少,我的善根天天增长,这好事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