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安奉佛像,必须选方位,看吉时才合乎仪礼,才会带来吉祥吗?供奉佛像在于虔诚的心,所谓"心诚则灵",佛像摆设的位置,只要光线亮、空气好、方便礼拜,在自己认为是家里最好的位置,就是好方位,不必执意去选某个方位。至于迎请的时间,只要不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困扰就是吉时,并无所谓相冲或触怒神威等问题,因为"时时是好时,处处是好地"。
如何引导子女学佛? 父母对此不要操之过急,要懂得青少年的心态,尚未就学的子女,常挂在口边的是:"爸爸说 ,或是妈妈说。"上学的小孩则说:"老师说。";初中的学生是:"同学说 。";高中以上是:"女(男)朋友说 。"所以要迎合子女的需要,在权巧方便上要培养因缘,不要强迫。
"菩萨"与"众生"有何差别? 从因果的理解上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造因必得业果,因此慎防于因;众生则相反,总要等到果报现前,才懊悔莫及。就修持上来说,菩萨重视利他,而众生则偏重个己利益。所以菩萨心中只有大众,众生心中只有自己。
诵经时,为什么要烧香、点烛供佛? 诵经时以香、烛供佛,主要是表达虔诚、恭敬、供养、庄严的意思,这是修恭敬供养之行。
为什么要印经? 印经的意义是: 续佛慧命,不断佛种。 令人见经,解义信佛。 流传普遍,广大永久。 佛日增辉,*轮常转。
佛教为何不主张以看相算命来预知前程呢? 佛教本着"缘起"的思想,了解任何事物的形成皆由众缘和合而成,比如要有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要有工作机会外,本身还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否则纵使有再多的机会,也只能望之兴叹;或是具有实力,而平时未能广结善缘,依然难获工作机会。了解缘起,相信因果,自然能明白自己的未来,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何必藉由看相、卜卦等来徒增烦恼呢?
诸佛法身遍满虚空,为何还有东方琉璃世界、西方极乐净土的分别呢?诸佛法身遍满虚空,法界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无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东西南北)的区隔。所以,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时空的真理。既是如此,为何还有东方、西方之分呢?这主要是凡夫心里需要有一个定位,譬如西来寺在美国哈仙达岗兴建以后,美国一位议员说:"这是美国地理上的指标。"何谓地理指标?例如在西来寺的前方五百公尺,就容易找到地方;地理上没有 指标,这个地方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心理上的方位,实际上没有东方、西方之别,因为佛佛道同,光光无碍,是没有你我之分的。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点在那里? 学佛者若人在世俗,心在寺庙,则很难得;若人在寺庙,心在世俗,则毫无功用。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但据《大宝积经》分析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摄恶,出家摄善;在家怯弱,出家无怯;在家顺流,出家逆流。因此,其不同点有:在家有无量过患,出家有无量功德;在家有诸多障碍,出家无有障碍;在家溺欲淤泥,出家出欲淤泥;在家处于忧悲苦恼处,出家则处于欢喜处。 顺治皇帝的赞僧诗云:"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以及《大智度论》偈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都在说明出家的殊胜!
受持五戒与八关斋戒的胜劣为何? 五戒与八关斋戒都是在家信众所受持的戒,五戒乃终身受持,时间长而戒少,八关斋戒的受持为一日一夜,时间短而戒多,二者之间,功德孰胜孰劣?据《大智度论》说:"如果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实有其殊胜处。不过,佛道长远,若无恒常心,则露水道心终难成就佛果,因此,不论受持何种戒,除了发大心之外,更要持之以恒。
对托 的看法? 出家人托 化缘原是美好庄严的弘法度众行为,但有时在佛教的各种法会、活动、讲座中,乃至在街头、市场中,常见真假不分的出家人出现托 。或有信徒说"真施主不怕假和尚",而行布施;然而真正的布施应以般若正见为前导,此类僧俗不辨、善款流向不明,甚或招摇撞骗的恶性化缘,是有损佛教形象的。因此,纵然是布施,亦应做进一步了解。
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职。
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着。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述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译为语体文发表在报刊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的、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 易、苏轼的诗歌创作。
自己不常诵的经书应如何处理? 处理经书的方法有三: 送人、送图书馆。 收藏。 焚化。
四、常识篇
什么叫持斋? 佛教徒持守戒律而素食,称为"持斋"。佛教原以过午不食曰"斋",后来多指不杀生而素食。持斋的用意主要是为增长慈悲心和养成饮食知节量的寡欲态度。
农历年时,佛门有"普茶"的活动,是何含义? "普茶"是传统丛林中,大和尚为慰劳大众一年的辛劳,而于岁末之际,准备茶点请大众饮用,称为"普茶"。
民间的中元普渡与佛教的焰口施食法会一样吗? 我国民间信仰每以阴历七月广设食物,普济无祀孤魂,以祈安免难,称为"普渡"。佛教的"焰口施食法会"是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的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度,也是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始能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所以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度,其目的是不同的,而且民间祭拜的食品不忌荤食,不但不能令其免难消灾,反而徒增罪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