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富民和富国兄弟出了泉州,一路打听去福州的路途,几天后才来到鼓山。 鼓山坐落在福州东郊近20里处,闽江北岸。以其山颠有巨石如鼓,且说每逢风雨交加之时,便有簸荡之声传出,故而名之曰“鼓山”。鼓山山势也不算高,主峰海拔仅960米,但全山面积却不小,方圆达1890多公顷。鼓山风景秀丽,山色极佳,然而全山之最出名的还要首推建筑在半山腰白云峰下的千年古刹涌泉寺。 相传涌泉寺所在的地方早先是一座潭,内有毒龙为害民间。唐建中四年(783),福州府知府裴胄礼请灵峤禅师登山,在潭边拜诵《华严经》,毒龙遂不为害。裴胄即奏报朝廷在潭边建台,赐名“华严台”。到五代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派人填潭建寺,迎请高僧执掌法席,法筵大开,盛时寺中聚僧八百。到宋咸平二年(999),以寺前有罗汉泉涌出,赐名“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改院为寺,名曰“涌泉寺”。后虽经沧桑,屡有毁兴,却一直佛灯长明,梵呗远播,成为闽中乃至全国闻名的巨刹。 可是,当年富民与富国兄弟两人自泉州跋涉十日,好不容易到了鼓山脚下,又沿着石径古道爬了2000多级台阶,来到涌泉寺请求剃度出家时,知客师见他们一派富家子弟打扮,疑心是一时赌气而逃来出家,恐怕难以持久,竟不同意收留他们。富民、富国再三哀求,总是不允。富民急了,拉了富国来到大雄宝殿门前,“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个时辰过去了,无人过问。待到跪了二个多时辰,正值当时又是盛夏酷暑,头上烈日猛晒,脚下烫石劲灼,两人头上汗珠直冒。富国年轻些,支持不住,险些倒下。眼见此状,知客师连忙禀报方丈妙莲和尚,妙莲和尚急忙从方丈寮奔了出来,三步并两步地赶到大雄宝殿前,要富民、富国起来,答应收留他们先在寺中做行者,以观察各自善根夙慧和道心的坚定。 在涌泉寺住下,富民、富国兄弟更加发心,虔诚敬佛,亲近长老,认真学规矩,随众出坡,苦活、重活争着干。几天后,听到玉堂差人来寺中寻找,兄弟两人就告求当家师让自己上山砍柴,以防被熟人认出。三个多月过去了,妙莲和尚与寺中僧众看到富民、富国兄弟两人道心坚定,严守规矩,就让禅堂首座和尚常开为他们剃度,列于临济宗门下。富民取法名“德清”,字古岩;富国取法名“德海”,字古崖。同年冬,妙莲和尚在寺中亲自主坛,授受三坛大戒。德清、德海两人在妙莲和尚下受具足戒。德清得法号“演彻”,德海得法号“演行”。 二、住岩洞,初习头陀行 就在德清、德海受具足戒的那一段时间里,玉堂数番派人到涌泉寺寻访,都让寺僧搪塞过去了。 受具足戒后,为避玉堂的寻访,德海立即外出行脚参访。德清则隐居后山岩洞,礼万佛忏,天天恒持,毫不松懈,坚持三年。到第四年即清同治元年(1862)春,听到父亲玉堂已经告老还乡的消息,德清才回到涌泉寺常住,应请为职事。初为水头,负责全寺僧众饮用水和洗濯水。继而充当种菜的园头,而后又作斋堂里为僧众加饭添菜的行堂和大寮里烧火做饭的典座,就连清扫厕所的净厕也干了半年多。与此同时,习规矩,学礼仪,练唱念,参禅打坐,修性习定,道业日隆。而且,亲近善知识,请益求教。自觉严守戒律,恒持过午不食,进而每日一餐,以至每日仅食粥一盂。这些修习苦行,虽有所得,但德清反省自己在修持中还有不少挂碍。那年冬天,竟立志仿效古贤先哲,决计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留一衲衣、一衲裤、一双芒鞋、一只蒲团,带了一把方便铲,走出常住,来到鼓山后山,住进一深遂岩洞里修习苦行。 在岩洞修习苦行,居住岩穴,渴饮山泉,饥则以青草、松叶、野菜果腹。与世隔绝,不见人影,与虎狼为伴,有蛇虫相随,但每日礼佛与打坐参禅不辍,力求尽除烦恼,以证菩提。如此下来,一晃三年过去,衲衣芒鞋皆烂,仅留一衲裤遮体。头发长了,挽成金刚圈,胡须长有盈尺。可是,对于修禅习定,明心见性知见尚浅。坐禅之中,也曾时见胜景,然而对于声、色、香、味、触、法六尘却总是难于除尽。往日偶尔在禅定中出现境界,看到过朦胧之中的佛陀形象;有时于禅定中得到一时的自在欢悦,竟也自以为是四禅天上人了。但是这样的境界出现,只是瞬间而已,终非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