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倒行逆施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无论凡圣无事时,心都是清明平静,有事时心境才会因执著而生分别,凡夫会执于事件、泥於物境,顺著事物的发展,而迷失本心;圣人能够破执,逆著事物发展的方向而返归本心。顺水推舟固然省力,但人会日趋下流;逆水而行虽然吃力,才能寻到水源头,故人若顺著世俗的价值观念行事,离圣道必越来越远,将永远成为凡夫俗子,只有倒行逆施,断然拒斥环境的诱惑,逆著世俗的价值观念行事,才有回归本心之日。故白云禅师悟道偈说:“虫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著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荣华富贵等世俗的价值好似透过纸窗的光线,表面看很有光采,似乎前途光明,其实越追求才越会发觉走投无路,只有退出对荣华富贵的追求,才发现这是永恒生命的真正出路,只有回溯原来追求的路线,才发觉过去的努力都是因为见识不明,被眼睛蒙蔽的缘故。人的心本来很平静,但被事物牵引而妄动,人的性本来灵通,但被环境淆惑而渐昧,事有善恶、境有顺逆,本是生活常态,在修行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事的善恶、境的顺逆,但修行即是修心,修行人在心态上必须不牵於事,不淆於境,做到“明善恶而不执善恶;明定非而不著是非。”对境无心、不执无淆,才能有明心见性之日。一个修道者必须明白:只有远离一切执著,舍弃一切缠缚,对於世俗的价值能够倒行逆施,才是寻求解脱自在的正确途径。

一个已得佛法好处的修道者,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大自在、真自由,所有一切善的、合理的事物都非舍弃不可,经论上都曾说过类似的法语:“先以福舍罪,次以舍舍福。”佛见、法见对於培养功德福报、防阻起惑造业是很有用的,但对於无生的悟入是有碍的,要成就依法自在、无染无碍的法王境界,不仅要舍弃妄念:“魔来魔斩”,还必须要倒行逆施:“佛来佛斩”;一切的好坏观念都要舍弃,不用起心断念,也不必超心修道,因为道就是心,不可能将心返修於心,恶也是心,不可能将心断於心,不断不造才能任运自如,不增不减才能回归本来面目,就像水本自净,道心像水,水不是用水洗才会清净,所以说:“水下洗水。”尘本染境,迷心尘染,尘不是用尘染才会污染,所以说:“尘不染尘。”

故人心本有真境,不必弹琴吹笛而能自得真乐;不需燃香尝茗而能自得芬芳,因为心如水,道如月,月本印水,水中无月,不是月不印水,而是水浑浊的缘故,水若清静,月现分明;同样,道在心里,心中无道,不是道有遗失,而是心被无明遮蔽的缘故,无明若除尽,明心道现。故苏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未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汲汲营营奔走於醉梦之乡,朝著荣华富贵的方向奋力迈进,不能自觉走在人生错误途径,无法悟识本来佛性,不是因为没有佛性,而是身坠物欲之中,物欲遮蔽佛性,就像树本静立而所以晃动,风摇动的缘故;水本清净而所以浑浊,土混浊的缘故,人本有佛性而所以是凡夫,无明障蔽的缘故。

顺着世俗价值观念前进,很容易让人起执著,执著是无明的缘起,也是自心不安、世间不安的因素,例如布施行善本是好事,但若执著於我在做好事,就容易自以为是好人,执苦这样的观念,越行善越会感觉别人不好,好与不好就严重对立起来,不但自己好心善行失去意义,且会失去与人为善的同化力量。行善本是自己觉得该做、愿做的事,但若具有优越感,就容易骄傲自大,令人起反感,而引发自心下安、世间不安;逆著世俗价值观念行退,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在倒行逆施,其实这是弃执行为,弃执是修道的缘起,也是自心安乐、世间安乐的因素。例如不执著我在行善才能行舍,行舍就是即行即舍,所谓“行善不望报;望报不是行善。”作善事若执著他人回报的心理,是在做交易买卖,不是在施恩行善,因此若交易失败,没有如期得到回报,便会起退心、生恶念,不仅行善不能继续,且会埋怨当初曾帮助过的人,因此行舍很重要,行善而不能行舍,常会造成自心不安、世间不安的现象。世俗见识常因不能行舍而显得痴迷,由於虚荣心作祟,行善常是为了博取名誉,因为太重视虚名,所以听到别人赞扬就飘飘欲仙,听到人家毁谤就耿耿于怀,奸坏喜怒完全由别人控管,自己失去自主权力,见识一旦错误,就变得十分可怜、愚痴。其实“乐本有,苦自招”。我们若能冷静探求一切拘碍缠缚,不能自主自在的根源,就会发现根源在於自己不能行舍,随顺世俗的错误认知而不愿倒行逆施,唯有开展般若智慧,清除无明障碍,弃除爱欲染著,才能解脱自在。

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人能行舍才能不迁怒,程子论颜子不迁怒说:“须是理会,因何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在四凶,舜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也。”圣人因能行舍,心境如明镜照物,好物来时便应现好,恶物来时便应现恶,好恶是物本身染有,与镜无关,镜只是如实照像,镜本身没有好恶,故像之好恶系於物,不系於镜,同样圣人之喜怒系於事,不系於心,事有好恶,圣人之喜以事之当喜,圣人之怒以事之当怒,圣人之喜怒不系於心只系於事,若事过境迁即行舍,心下留喜怒情绪,心境无缠无缚,所以不为物境所转,不会因人废事或因事废人。儒家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因为行舍,不迁怒、无缠缚,所以能主宰境物;凡夫念念相续不断,心被外境所转,可喜之人事已成过去,心仍执著在喜悦,於是对不可喜的人事妄加奖励;当可怒之人事已成过去,心仍执著有愤怒,於是对不可怒的人事妄加指责,把不相干的人事当出气筒,迁怒於人,故解脱与否的关键在於心境迷或觉,在迷则念念相续不断,会迁怒,被境所转而起惑造业;在觉则念念不住,能行舍、不迁怒,心无缠缚,故能转业成道、解脱自在。

解脱应是修行者发觉世俗价值观念的迷误,发现人生的无常、无我,愿意在思想上行舍,在行为上倒行逆施,因此得能从自心不安、世间不安的众苦中自我释放出来,永远超脱执着缠缚的迷境,得到身心解脱的安乐自在,故真正的解脱应是解脱生活的知见,不是解脱生活的本身,从此不再过人间生活。解脱只是要摆脱世俗的迷知妄见纠缠,破除贪瞠痴的缠缚及一切爱染的纠葛,放下身心不必要的烦苦重担,寻回心境本有的安乐平静,因此解脱在行动上虽是倒行逆施的放下行为,但放下不是要拒绝万物,而是为使心量广大,更能含容万物,对於一切人事物不仅能包容又能沟通;倒行逆施也不是为摆脱事物,将一切人事物抛开不管的行为,更不是为了逃避生活的困难,不敢面对生活,倒行逆施只是要把世俗见识上患得患失的错误心理驱除;违逆世俗观念行事只是为了培养行舍心,有了行舍心,对世间的一切才能不执著,一切事物都可以认真求取,但决不是贪爱;一切事物都可以断然舍弃,但也不是因为厌恶。行舍在心灵上是一种超越的心境,它指的是放弃执著、断除爱憎、熄灭烦恼,悟人涅盘之乐中,但心不会从此依恋涅盘之乐,否则就没有放弃执著,仍不是在行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