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认识人生 净化人生(2)

3.涅槃寂静 涅槃,汉译灭,其意义与空相同。佛教认为诸法是由因缘而起。因缘,一般解释为关系或条件。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生起,都是依赖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任何现象都不可能存在。释迦

3.涅槃寂静 涅槃,汉译灭,其意义与空相同。佛教认为诸法是由因缘而起。因缘,一般解释为关系或条件。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生起,都是依赖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任何现象都不可能存在。释迦牟尼对“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根据这一定义,解释组成人体的物质属性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任何一大的存在,都要依赖其它四大的存在而存在。人体精神属性的关系也是如此。色(物质)心(精神)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如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了。由此可见,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消亡,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找不到一个独存的、实有的、不变的实体。这就是缘起性空思想的真谛之所在。佛教说空,不是指物体以外的空,也不是指物体消失以后的空。佛教讲空的真正含义,是指事物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正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存在,所以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当体即空”或“缘生性空”。以缘起性空之理观察一切事物,就能体证诸法离纷扰、绝去来的寂灭之相,这就是涅槃,或称之为“空”。涅槃无相,而又寓于诸相之中,故曰“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三、掌握缘起性空的规律 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成佛。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汉译觉者,智者。觉悟即是佛,智成即佛成。《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说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启迪觉悟。佛的智慧和觉悟,在大乘经里指的是般若波罗蜜及一切种智或一切智智。般若的具体内容就是缘起性空律。学佛就是为了学习和运用这一规律来观察一切事物,亲证诸法实相,进趣佛果菩提一切智智。缘起性空律是用两点论来说明事物的。于有中见空:一切法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于空中说有:一切法非有而有,历历分明。执其一端,沉空着有,即成外道。佛说空是以缘起为宗,见缘起即见空,见空即见缘起。什么是佛?什么是法?释迦牟尼曾经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缘起是佛法的核心。舍利弗是佛世印度的著名学者,听到佛的弟子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的偈语,叹为希有。并将其内容转告他的好友目犍连,于是他二人带领二百弟子随佛出家,古代佛塔的露盘上,都刻有这首偈,把它当作佛的法身来供养,所以这首偈被称为“法身舍利”。实际上“缘起”和“空”的概念是相同的。说缘起是说没有自性(空)即续生缘灭;说空是说缘生缘灭即无自性(空)。见空即见法,见法即见佛。须菩提解空第一,佛说他是第一个见佛的人。《涅槃经》说:“佛性者第一义空,第一义空者即是智慧”。缘起性空律,催人觉悟,称为佛性;为诸法本。称为法身;永不变易,称为真如,性非虚妄,称为实相;其体常觉,称为菩提,寂而不动,称为涅槃;万法之性,称为法性。吾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像《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性空)而生其心(缘起)”,终日无住,终日生心,终日生心,终日无住,则无障不除,无累不尽,无苦不灭,无道不成。禅宗追求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其所悟所见,亦即此也。

在通达缘起性空律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和掌握诸法无我律,进一步破除“我”“法”二执。一切众生执身心中有我,不知诸法本自不生,人的身心乃五蕴聚合体,安有实我可得?就身体而言,是地、水、火、风四大(色法)和合而有。就心识而言,内心属受、想、行、识四蕴;若配以八识则前五识领受外五尘是受蕴;第六识想象法尘内境,是想蕴;第七识念念迁流,是行蕴;第八识执持寿命,是识蕴。内心除此八识之外,何者是我?且八识的生起,必须凭借根境。离根境之外,觉心了不可得。了知色心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体本空,即能悟人”我“、”法“二空,证无生法忍。

一般人误认为佛教说“空”,是叫信佛的人逃避现实,走消极反世的道路。应该说,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佛教的真义是崇尚缘起,重视现实的。依缘起门,对现实存在的实物,不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且还要认识它、转变它,即转染成净,转凡成圣,找到生命的落脚点。而这种转染成净的方法,就是一股所说的修行。修行是不是就要不问世事、闭目塞听呢?当然不是。《大智度论》(卷十九)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佛教所主张的修行之道,重点在即世而出世,让人们过一种随顺真理、远离颠倒的正觉生活;那种悲观厌世、无所作为的遁世思想,是一切具足正信的佛教徒所不取的。所以《六祖坛经》说;“世人着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思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别,污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修行的法门很多,净土宗要求净念相继,真言宗必须三密相应,天台宗讲三谛三观,贤首宗修法界观。但不论什么宗,也不论修什么法门,报答四恩却是所有佛教徒共修的一门主课。一、报佛恩:正确地阐述佛陀的思想,代佛宣扬,普令众生,闻法生信,解脱安乐。”假使顶戴百千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宣扬佛陀的思想,令正法久住于世,是报佛恩的主要内容。二、报父母恩:父者养我教我,一生经营,无非为我。母者十月怀胎,三年哺乳,咽苦吐甘,移干就湿,无微不至。报父母恩,不仅要生奉甘旨之供,死尽葬食之礼,还要以佛法开导,使之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十善,求生安养,永脱轮回之苦。三、报师长恩:师长是法身父母,若无师长,我之智慧,无由开发;我之学问,无由长进;我之道德,无由成就。报师长恩,唯有精进学习,发展师说。特别对启蒙老师,更不要忘记。鸠摩罗什初从槃头达多学小乘法,后从须苏利耶摩学大乘法,深明法理。他不忘师恩,为其述说大乘教义,使其得悟,共沾法喜。四、报众生恩:吾人生活在世,要靠国家的保护,农民的种植,工人的技艺,知识分子的发现,军队的守卫。因此,我亦应坚守岗位,忠于职责,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他人作出贡献。这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准则,即是“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缘生定义的实际运用。所以菩萨行的究竟法门,是众生不度尽,自己不成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