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试论三论宗的性空思想(6)

所以,众生的心只要能够破自性执,就是清清白白,当下即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的本地风光。这就辩证的说明,佛法与现实 生活 通过实践的媒介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的,并不是说离开现实 生活 而另有佛

所以,众生的心只要能够破自性执,就是清清白白,当下即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的本地风光。这就辩证的说明,佛法与现实生活通过实践的媒介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的,并不是说离开现实生活而另有佛法。

由此而论,所谓世间出世间也就不是离开我们这个社会而另有一个世界了。其所以分成两个概念,根子亦是取决于心的表现上。

心放得下,即是出世间心,放不下即是世间心。因为世间心就是永远存在着是非的观念。心里有是非,一方面连着人执、法执;一方面随着也就有“未得望得”的心与“既得患失”的心。直到白首,心内皆是不净,所以触处是障碍、无往不隔膜。

而出世间心,即是无我,了彻宇宙人生,无非无常、空、苦、无我,便除灭贪、瞋、痴。所以不能离开穿衣、吃饭、睡觉之外去贪出世法。就在日常穿衣、吃饭内,时时如此观照法由缘起,缘起即空,性空与缘起不一不异,心不贪求、执著,便是出世法。可见世出世法并没有模样,假若有刻板的死样子,便是世间法了。只是在一切事相上观虚假不实,当体性空,简言之即是观“无我”而破自性执便是出世法。而发心观“无我”并不是费力的事,也不要有特别的本领。因此修行(实践)不是挟泰山、超北海的难事,而是为长者折枝的容易事,关键只在乎肯不肯而己。若无出世间心,便天天念佛礼拜亦不是修行,若能有出世心,便吃饭穿衣都是修行。这即是说,真修行不过是去掉“有所得与有所执见”罢了。如若有得有执则如小儿扑影,永远捉不到真实的。

所以出世也好,悟道也好,全在于心的净化。而心地得到了净化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而人人都成为高尚的人,那么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设人间净土就并不是空话,成佛作祖更在弹指之间。故《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因此性空思想实践的意义就在于心灵的净化。心灵是否能得到净化,又全视其破执著的程度如何。一切恶事都由心不净有所得而起,而能破除邪执之有所得之见的人,对境就不著相,不著相,恶念则不生,无念心则和平,心和平就是本来面目。所以三论宗说邪破正则显,同样的破邪则显正。因此心的净化正是破邪显正的过程。所以《三论玄义》云:“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由此三论宗的性空思想则就是知行的合一,也就是说它是教义与实践的统一。而所谓性空之空即是从空到不空,空就是对缘生法上空去有见、无见,空去生死见、涅槃见,空去众生见、佛陀见,统一于不二的中道实相。所以不明了性空的实践意义,就不能去正确认识三论宗的性空思想。

结束语

通过对三论宗所主张的性空思想之内涵的揭示,我们从中即可以有个全面的领会了。这就是说,三论宗所说的空,其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但宣传理论,而且着重于实践,因此它是知行的统一。所以,对三论宗的“空”,我们决不能从字面上来望文解义,应该看它所包含的实际意义。

然而,尽管它的意义非常深刻,可它又并非有什么神秘色彩或圣境难测可言,也更不是虚无主义。简要的说,它不过是引导我们破执的特别殊胜的辩证法而已。

因此,所谓性空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要消灭万事万物,只是真实的揭示万事万物所以有的真实状态而已。目的是要人了解“空有不二”的真理(中道)。而“空有不二”的中道即是缘起性空的统一。

因诸法无自性才说当体即是空,因空才能缘起,所以“空有是不一不异的”。这就鲜明的展示了真理是不可以分别的。如执空、执有就是边见,而边见也就是一头的极端。任何东西,只看到它的极端,就不知道它的全体。因此,当一般人都知道有,却不知道有的真实状态时,于是性空思想就直接了当的指出,那万有不过是个空;当另一般人知道空而不知道空的真实状态时,便必定指出说:那空实在即是这万有。

为什么?因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性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缘起性空)。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性空即缘起)。”正由于是缘起,所以说是性空;正因为是性空,所以能缘起,不二而二,圆融无碍,因此为了申明不二而二,为破执才有权巧方便的道理,是故才建立于教二谛的教义。

但缘起之有为幻有,当体即空,究其实不可得;性空不离缘起有,而不离缘起有,所以有的无,究其实无亦即不可得。由此,性空思想最终旨归无得正观。

然而,尽管旨归无得正观,可正是基于诸法自性不可得才谈空,所以愈空就愈有,愈有就愈空,圆融无碍,互相资成,所以名为中道。

但所以称为中道,就是由于“中以不中为义,所以然者,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为众生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以悟无名。是故说中,为是不中”。也就是说,空的核心是无所得。无所得亦是六祖所开示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

可是,如果我们从主观的妄心出发,横加计度,时而这,时而那,那末,本来万象是“空”的作用现象(中),若当我们带上主观上的有色眼镜时,是故就不能看出这无色的本来如此的万象,结果所看到的东西,都不是本来的颜色,而是带有“我”色的世界观,即是妄有的世界观。而只有去掉我色的这个眼镜来看万象,才能够如实观察本来如此的自然之妙。这个去掉我色的即是中道实相。

中道实相即是破除了不执有,不执无的执著,所以才叫做“中”。因此,这个“中”同样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有实体、有自性也就决不会叫“中”了。所以 “中”和“空”,本来是一样的。不过“空”是由“体”所看的立名,“中”是由“用”所看的立名,而“体用”究其根都是自性不可得的,由此才得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结论。

也正是基于上面的论点,所以我们才可以说,三论宗的性空思想并不是一个泛泛的名称,而是含蓄着意味无穷的妙奥。故,性空即是缘起,即是二谛,即是中道。所以《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但不管叫缘起也好,二谛也好,中道也好,性空也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除我执——自性执。而破执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执见若除,真理(实相)即显。所以《三论玄义》说:“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生正观,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戏论斯灭,则苦轮便坏,三论大宗,其意若此。盖乃总众教之旨归,统群圣之灵府,味道之流,不栖凭斯趣耶。”所以说三论宗的性空是了义的空义,其意的重心就是在此。(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