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息灾等所译典籍的种类、名目、卷数,都详细记载在《大中祥符法宝录》和《景祐新修法宝录》里。 太平兴国七年(982)天息灾等试译新经成功以后,译经院的东西两边更扩建了殿堂,分别安置佛像和经藏;宋代宫廷所藏梵本都取了出来,供给翻译之用。当时太宗诏令用新刻的大藏经目录(大体同于《开元录》)对勘,拣未有的经翻译,避免重复;因此,印度新流行的密教经典译出最多。在天息灾等译籍总数二百五十二部四百八十一卷里,大乘秘密部经就有一百二十六部二百四十卷,整整占了一半。再就它的内容说,象大部《金刚顶经》十八会的初会(《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施护译)、六会(《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法贤译)、十五会(《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施护译),都有了新译。另外象观音六字明咒信仰的根本经典《大乘庄严宝王经》也翻译了过来(天息灾译)。。。。。。 天息灾等译本在显教方面,也有几种是中观、瑜伽学派的重要论著,如龙树的《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陈那的《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三宝尊的同论《释论》(以上都是施护所译),寂天的《菩提行经》(天息灾译)等。不过译文晦涩,且多错误,这大概是由于当时的翻译流于形式不求甚解所致;因此译出之后,对于当时佛教义学并没有发生什么作用。另外,天息灾等译本为了正确地念诵陀罗尼和讽咏赞呗,在音译方面却有它相当的发展,特别是译出了好多梵赞。这当法天初到中国鄜州时译了《七佛赞呗伽陀》,就已开端。此译现存本虽已经过改订,但仍可看出它是怎样地着重对音的正确,以致七佛名称都没有沿用旧译(如迦叶波改译为迦引捨钵,释迦牟尼改译为设枳也二合母等)。其后这类译本,更有法天译的《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圣观自在菩萨梵赞》,法贤译的《三身梵赞》、《八大灵塔梵赞》、《犍椎梵赞》、《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施护译的《圣多罗菩萨梵赞》。有了这些华梵对翻的经验,后来法护、惟净更加以总结,依着悉昙章十二番字母编成《景袾天竺字源》一书,即作为一代音译的典范。这和旧译对照看来,是有其特色的。(吕 澂) 法护三藏 法护三藏(963~1058)梵名 Dharma-pāla。宋代译经僧。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姓憍尸迦,属婆罗门种。幼习四吠陀典及诸记论。后于中印度摩伽陀国坚固铠宫(梵 Vikrama?īla)寺出家。曾从希有乘、妙意尊、布施铠等学毗尼、声明、三乘之学,又访名师学大乘经论。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法兄觉吉祥智至我国汴京,奉献佛舍利、贝叶梵经。受赐紫衣,从事译经。景德四年,受赐“传梵大师”之号。仁宗天圣元年(1023),受诏翻译南海驻辇国使所进贡之金叶天竺梵经。景祐二年(1035),与惟净合撰天竺字源七卷。至和元年(1054)因其戒德高胜,赐“普明慈觉传梵大师”之号。嘉祐三年示寂,世寿九十六。追谥“演教三藏”。尝补“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师所译经有大乘集菩萨学论、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大乘大方广佛冠经等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卷。[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宋高僧传卷三、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十五、宋会要稿卷二○○](佛光大辞典) 法护三藏 法护三藏,中天竺人。赐号“宣梵大师”。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至汴京,奉敕从事译经。至和年间(1054~1055),与法护、梵才、宣秘等共译出大乘集菩萨学论二十五卷。嘉祐八年(1063)译出十不善业道经一卷,英宗治平元年(1064)译出诸法集要经十卷。后又译出父子合集经二十卷、福盖正行集经十二卷、事师法五十颂、六趣轮回经一卷等。神宗熙宁五年(1072),日僧成寻来宋,与师亲交,翌年三月成寻访师于太平兴国寺传法院,商议以所译之新经送进日本,时师年五十七。其后事迹不详。[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四、卷九、卷十、删补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四、卷六至卷八](佛光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