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法天译〗〖宋 法天译〗 〖宋 法贤译〗 〖宋 法护译〗 〖宋 法天译〗〖宋 天息灾译〗 〖宋 法贤译〗 〖宋 法天译〗 〖宋 法天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施护译〗 〖宋 法贤译〗 〖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法贤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等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法天译〗 〖宋 施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慈贤译〗 〖宋 施护译〗
(1卷)〖宋 法天译〗(1卷)〖宋 施护译〗 (1卷)〖宋 法天译〗(1卷)〖宋 法天译〗 (1卷)〖宋 求那跋摩译〗(1卷)〖宋 施护译〗 (1卷)〖宋 法海译〗 中观部 〖宋 惟净等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论集部 〖宋 法护等译〗〖宋 法护等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宋 法天译〗〖宋 日称译〗 〖宋 施护译〗〖宋 施护译〗 〖宋 天息灾译〗〖宋 法天译〗 〖宋 施护译〗〖宋 日称等译〗 〖唐 义净译〗〖宋 施护译〗 〖宋 施护等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法天译〗 〖宋 施护译〗〖宋 法天译〗 〖宋 法贤译〗〖宋 法贤译〗 〖宋 法贤译〗〖宋 天息灾译〗 〖宋 日称等译〗〖宋 法贤译〗 〖宋 天息灾译〗
法天三藏(?—1001) 施护三藏(?—1017) 中国佛教典籍的汉译,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译成《本生心地观经》之后就中断了,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才复兴,当时主持翻译工作的即是天息灾、法天、施护三人。 法天是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僧,原出刹帝利族,通达三藏。宋初,印度内地的佛教徒因回教的侵入受到逼迫,外出的很多,法天和兄法护也携带梵本经典来到了中国的鄜州。他们在那里遇着河中府梵学僧法进,共同翻译了《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如来陀罗尼经》、《最胜佛顶陀罗尼经》和《七佛赞呗伽陀》。由于法进熟习教典,所以译文委婉简约,具备传统的风格。开宝七年(974)鄜州守吏王龟从将这些译本送到汴京,宋太祖很喜欢,召见了他们,并允许他们去朝礼五台山,游历江浙、岭表、巴蜀各地(那三部译典,后来在太宗端拱元年即公元988年,经过校订,都编入大藏经)。 天息灾生在北印度迦湿弥罗国,是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僧,施护则是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他们原系同母兄弟,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一同携带梵本来京,也受到优待。那时法天等已游历归来,太宗叫他们审查宫廷收藏的各种梵本。因为他们兼通华语,能够翻译,太宗动了重兴译经的念头,遣内侍郑守钧计划在京中太平兴国寺的西边建筑译经院。过了两年,院屋建成,天息灾等便受命住入开始翻译。 天息灾等参酌密教仪轨,布置了译场。场内设一金刚界的种子圆坛,分布诸尊的种子梵字,辰为“大法曼拏罗”。每天用香华灯水果品等二时供养,礼拜旋绕,做着祈祷。坛外安排了译场各种职事的坐位。其职事有以下几种:第一、译主,是通达梵本的三藏,正坐在坛的北面。第二、证梵义,评较梵本的解释;第三、证梵文,审定梵本的读法;他们都坐在译主的左边。第四、笔受,第五、缀文,第六、证义,第七、参详,这些是跟着读文译义记录下来并改定为译本的,都坐在译主的右边(其中参详一职不常设,后来更改设校勘华字一职)。第八、润文,对译本为最后的笔削刊定;第九、监译,维持译场的秩序;他们分坐在东南西南两面。 这样的译场制度很适合当时的具体情况。那时主译的虽为印度人,但通达华语,自不必再设传译。还有参加译事的印度三藏不止一人,所以又设了证梵义、证梵文两职,以便合作。在宋初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天息灾等便是在这种组织下进行翻译的。 天息灾、法天和施护最初于太平兴国七年(982)七月,分别试译《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各一卷。当时集合了京城义学沙门一百人共同审查,左街僧录神曜等以为译事久废,新译不见得会合式,经过对勘证明,才肯定它的价值,继续编入大藏。从此更充实了译场各职(证义的扩充到十人),经常翻译,译成即随时附表进上;特别是在每年十月间太宗生日的一天,必定准备新经献祝,以为点缀(后来帝诞献经,即成为定例,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不改)。 译事进行不久,天息灾等就注意到翻译人才的培养。他们以为,历代译经都依赖印度僧人,但道路远隔,假使没有人来(这当然是由于那时印度佛教的衰势而引起的远虑),译事岂不又要停顿?因此,他们建议选拔童行,进修梵学,以储译才。当时从京城童行五百人中选出惟净等五十人,送入译经院(随后改名传法院)学习。后来惟净、澄珠、文一等数人均学有成就而参加了译事。 天息灾等新译的经典在雍熙元年(984)九月刻版流通,太宗还做了《新译三藏圣教序》加在各经的前面。二年(985),他们因为翻译有成绩,加给了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官衔(以后历有升迁)。四年(987),天息灾奉诏改名法贤。他们从此一直工作不辍;到了真宗咸平三年(1000),法贤病死;后一年,法天也死了。剩了施护一人主译,由惟净协助(证梵文),景德三年(1006)才有北印度僧人法护(梵名“达理摩波罗”,和法天之兄同名,其实是两个人)参加证梵义。祥符二年(1009),惟净、法护便协同施护主译。五年(1012),施护等建议将宋代译出的新经,接着《开元》、《贞元》两种经录之后,编辑新录。后来即由译场润文大臣赵安仁、杨亿和惟净等编成《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二卷。施护的翻译一直继续到天禧元年(1017)病死时为止(和法天之兄同来的法护,最初也曾参加译事,在太平兴国八年译出《大力明王经》二卷后便回印去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