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菩萨勇气的来源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dawa:
  在报恩心上,一直做的不好……也很不喜欢像商品交换式的“报恩”。
  真正的报恩应该是学习佛陀。佛陀那种无计回报的施与精神,使其余一切所谓“恩德”变得极其的婆婆妈妈……
  如何报佛恩,如华严经所述:   
    如来兴出世 寂静大慈悲
  普转妙法轮 利益诸含识
  佛于无量劫 勤苦为众生
  云何诸众生 能报大师恩
  宁受三涂苦 备经无量劫
  终不舍如来 而求于出离
  宁代诸众生 永受轮回苦
  终不舍如来 而求于少乐
  宁恶道多劫 受苦闻佛名
  不愿生善道 暂时不闻佛
  宁地狱多劫 受苦常见佛
  不愿离三涂 生无佛法处
  何故于恶道 而无厌离心
  由见于法王 智慧常增长
  见佛自在力 能除一切苦
  得入诸如来 甚深智境界
  若得见佛时 灭除诸恶趣
  增长福智芽 必获菩提果
  众生若见佛 能破种种疑
  世出世间乐 所愿皆圆满

  二麻子:
  嘻嘻,文字与理解……
  嘻嘻。如你所说意思的报恩,有人相应,有人未必相应。而且,如你这样的不相应也未必就不好。相反,对你个人来讲,这似乎是“长大”过程的一环,应该不坏。不过呢,报恩两字也有别的理解法,比如
  “已将身心付尘刹,如是方名报佛恩”。
  嘻嘻。“身心付尘刹”是不是无我的“工具”?可这也是报恩呀。所以,同样文字还有个不同理解不同意义嘛……

  zf:
  菩萨勇气的来源。“深入红尘,担众生之苦,并不惧畏烦恼,能将烦恼转成菩提”这的确是我等有志于大乘道学人的理想,需要无畏的勇气。而培养勇气的根本,据佛经中的开示,是修学般若。
  仔细观察自心便可以发现,对菩萨道畏难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报恩”心理的薄弱;
  二、以六道为实有。
  有恩不报者难入大乘,这里暂且不谈。如果以六道为实有,而六道众生又无量无边,这时行人心理存有相当程度的畏惧是十分正常的。对治此畏惧的重要方便就是依照般若的法义,去理解、体验、实证诸法空义,《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便是修行的殊胜窍诀。正如顶果仁波切所开示的那样:“幻师永远不会被自己的幻术蒙骗。当变现出牛、马、马车等幻相时,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逼真,他自己都知道这些东西并不真实存在。”正是由于大菩萨们具备了识破一切幻相的智慧,才能示现于六道,利益众生,永不疲厌,如《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所说:“观察众生如幻梦,以业力故常流转,大悲哀愍咸救拔,为说无为净法性…… 一切世间唯想力,以智而入心无畏,思惟诸法亦复然,三世推求不可得。”
   关于般若对菩萨行愿的护持作用,《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复次须菩提。又如世间百二十岁老人。忽于一时为彼风癀痰[病-丙+(企-止+(套-大))]诸病侵恼。以是因缘忍苦于床。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若时无人扶侍。当能从床而自起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是人设或能从床起。亦不能行一里二里乃至由旬。何以故。已为老病所侵恼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有所退失。堕于声闻缘觉之地。不能成就一切智果。
  又须菩提。而彼百二十岁老人。虽复有疾忍苦于床。若时有二力士。来谓其言。我等二人各于左右扶侍于汝。汝速当起随有所往。令汝得至。勿忧中路有所退失。时老病人受其语故。能从床起随往得至。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无所退失。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何以故。法尔如是故。须菩提。若诸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决定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皆悉以是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这些菩提道上的初行者,虽然发起了行愿菩提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若无般若的护持,菩提道上的艰难便如同一百二十岁的病人欲行远路一般。但若得般若空慧,我等就如同老人被两个大力士左右扶侍一样,实现“深入红尘,担众生之苦”的行愿便一定不象原来想象的那样难了。
  般若对大乘道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小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