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阿罗汉(4)

从五世纪初至于今日已快近一千五百年了,各种记载中从未谈及有人成阿罗汉之事,是不是因为时当‘末法’,人欲横流,人们大多数是既少善根,复多恶见,其举止思维,在在皆违背圣教。在如此情况之下,若不堕地狱已算

从五世纪初至于今日已快近一千五百年了,各种记载中从未谈及有人成阿罗汉之事,是不是因为时当‘末法’,人欲横流,人们大多数是既少善根,复多恶见,其举止思维,在在皆违背圣教。在如此情况之下,若不堕地狱已算幸事,那能有机会去成‘阿罗汉’。

阿罗汉与菩萨

上来已略将巴利佛典所涉及阿罗汉之各方面加以申述,我们知道一位阿罗汉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外修身而内修心,淑世化人,为社会树立良好道德楷模的‘善人’。他远离城市,隐居森林,过着清净淡泊的生活,朝夕凝心禅寂,希求最高果位而证‘涅槃’。释迦牟尼佛本人实可称为此‘阿罗汉’理想的代表者。后来大乘佛教兴起,‘菩萨’之救世思想遂遮掩了‘阿罗汉’的美德。此在佛教发展史上或许为应有的过程,无可厚非。但如只有‘菩萨’思想而无‘阿罗汉’之美德与梵行为之作基础,那正好像在空中去建筑楼阁,毫无根据,其成功应不可能。若能将此两项理想合而为一,以‘阿罗汉’道以修己,用‘菩萨行’以救世救人,我们相信这应是释迦佛建立佛教的根本思想。处今日世界思潮转变之际,一切皆趋于科学化、理智化,‘菩萨’与‘罗汉’思想如人之左右手,去一不可,若相携而行则互有助益。古时之‘呵责小乘’之谈,应已成过去。因此,我人甚希望一般注意佛学发展的人们,应将佛教的教义加以重新认识,重新估计,不要标榜门户,入主出奴,也不要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某一宗派的佛教加以歧视,应以平正公允的态度,择取其长而发扬之。这样,则佛教前途及学术前途是会有无限光明的。

上来已略将‘阿罗汉’之各方面加以解释,读者或许对此名词有了较深一层的认识。同时我们知道去成‘阿罗汉’实等于证‘涅槃’,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去试一试又何妨!

◎附四:藤田宏达着·依观节译〈在家阿罗汉论〉(摘译自《结城教授颂寿纪念佛教思想史论集》)

大乘佛教的特色之一,是认为在家人与出家人同样可以实现佛教的究极理想。亦即大乘佛教认为菩萨虽有出家与在家之别,出家菩萨且较在家菩萨殊胜,但是就证得无上菩提而言,两者并无差别。然而,在部派佛教中,对于在家人是否能与出家人同证,大都持否定的看法。
据巴利上座部《论事》所载,部派佛教中有北道派(Uttara^pathaka)以长者子耶舍等三人证解脱之事例,而主张‘在家者可得阿罗汉’。然对此论点,巴利上座部以《中部》第七十一经〈Tevijja-vacchagotta-suttanta〉难之。在该经中,佛云:‘在家者不断在家结缚,身坏命终,无苦之灭。’又,巴利《弥兰陀王问经》载有‘在家而达阿罗汉者有二道,一为即日出家,一为即日入般涅槃。’而有部《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载:(1)在家者若不出家,不得阿罗汉;(2)在家者纵使先证阿罗汉,于其后亦必须出家。

此外,《佛所行赞》第九章〈王子之探求〉(Kuma^ra^nves!an!a),亦经由悉达多太子之口而谓在家者不可能获得解脱,概言之,部派佛教是不同意此一论点的。此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引巴利上座部虽引《中部》第七十一经以驳斥北道派的论点;然而对其所引事例却避而不论。因此,可以说基本上巴利上座部还是承认北道派所引之事例。

若对原始佛教经典加以检索,当可发现若干支持在家阿罗汉论之经说。兹试揭数则如次:

(1)巴利《增支部》六·一一九至一二0,揭示二十一名在家人。此二十一人成就六法(即对佛法僧不坏之净信、圣戒、圣智、圣解脱)。

(2)《中阿含》卷三十八佛告鹦鹉摩纳都题子云(大正1·667a):‘若有在家及出家学道,行正行者必得善解,则知如法。’与此类似的经教,佛亦曾为比丘述说。此载于《杂阿含》卷二十八第七五一经。此中之‘正行’大抵可视为解脱或趋向解脱之道。据此可知,佛为出家众所说者亦可为在家众说,两者在行正行上并无差别。又,与此上所引《中阿含》相当的经文,为《中部》第九十九经〈Subha-sutta〉;与《杂阿含》相当的经文为《相应部》四十五·二十四。

(3)《杂阿含》卷三十四第九四六经,婆蹉白佛言(大正2·2 47a):

‘瞿昙!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中略)服习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则不满足。以沙门瞿昙成等正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诸梵行,及优婆塞、优婆夷服习五欲而成就尔所功德故,则为满足。瞿昙!今当说譬。佛告婆蹉,随意所说。婆蹉白佛,如天大雨水流随下,瞿昙法律亦复如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男若女,悉皆随流,向于涅槃,浚输涅槃。’

此中,不仅谓在家、出家同得成就,且谓出家、在家修诸梵行,趋向涅槃。与此经说相当的有《中部》第七十三经〈Maha^vaccha-gotta-suttanta〉、《别译杂阿含》第一九八经。

(4)《杂阿含》卷四十一第一一二二经(大正2·298b):‘彼圣弟子已能舍离有身顾念,乐涅槃者,叹善随喜,如是难提,彼圣弟子先后次第教诫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犹如比丘百岁寿命,解脱涅槃。’此段经文系佛为释氏难提所说。与此相当的记载,于《相应部》五十五·五十四中亦可见及。

按原始经典中,对在家人的基本教说,虽是施论、戒论、生天论,却不能认为为在家人所说者仅止于此。而且一般而言,对出家者与在家者的教说虽有差别,但绝不能说对出家者的教说,绝不可能不为在家者宣示。可以说在佛教之本来教说之前,在家与出家者是平等的。

又,一般以在家人纵使证果,亦以第三果为限,绝不能得第四阿罗汉果;然而此四沙门果说,应是成立于原始经典发达之后,故不能以此代表原始佛教之本来立场。此外,原始经典纵然一再强调在家众系享受诸欲者,谓居家生活多秽,为结缚所覆,然而几乎不见有明说在家者不能得涅槃的经文。前引巴利上座部所引《中部》第七十一经并无与之相当之汉译,或许系巴利上座部所增补。因此,可以说原始佛教并未否定在家者可证涅槃解脱,而此一立场直至大乘佛教才被明确化。

编辑:心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