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阿罗汉(2)

俱解脱阿罗汉,不消说是能得‘六通及三明’功德的。慧解脱的罗汉,凡能得四根本禅的,都能修发三明、六通。六通是: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境通能变多为一,变一为多,隐显自在,山河

俱解脱阿罗汉,不消说是能得‘六通及三明’功德的。慧解脱的罗汉,凡能得四根本禅的,都能修发三明、六通。六通是: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境通能变多为一,变一为多,隐显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碍他。入水,入地,还能凌空来去,手摸日月等。天眼通能见粗的又见细的,见近的又见远的,见明处又见闇处,见表面又见里面,尤其是能见众生的业色,知道来生是生天或落恶趣等。天耳通能近处远处,听到种种声音。能听了人类的不同方言,连天与鸟兽的语声,也都能明了。他心通能知道他众生心中所想念的。宿命通能知众生前生的往因,作什么业,从那里来。漏尽通能知烦恼的解脱情形,知烦恼已否彻底断尽。六通中的漏尽通,是一切阿罗汉所必有的。其余的五通,要看修定的情形而定。这五通,不但佛弟子可以修发,外道也有能得五通的。虽然说六通无碍,但所知所见的也有广狭不同,惟佛才能究竟。六通的前五通,是通于外道的,但三明阿罗汉(三乘无学)所专有的。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就是天眼、宿命、漏尽三通,但在阿罗汉身上,彻底究竟,所以又称为明。天眼明是能知未来的;宿命明是能知过去的。漏尽明以外,特别说这二通为明,就是对于三世业果明了的重视。阿罗汉有这样的殊胜功德,所以是‘世间’的上‘上福田’,应受人天的恭敬供养。
颂文:‘明净恒不动,如日处晴空;一切世间行,不染如莲华。’

解说:再举两个譬喻,来赞叹阿罗汉的功德。

(1)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慧断尽了烦恼,所以是‘明’而又‘净’。在触对一切境界时,可以‘恒不动’来说明。阿罗汉的功德,有“六恒住”。在见色闻声等六境起用时,恒常是:“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这就是不动。在触对六境时,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但不会因此而起贪起嗔。一切利誉得失,在圣者的心境上,是不受外境所转动,“不能妨碍心解脱慧解脱”。俗语所说的“八风吹不动”,就是阿罗汉的境界。这如经上说:“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经中曾有云散日现的比喻:凡夫,如乌云密布,完全遮蔽了太阳。证初果时,如乌云的忽然散开,露出了太阳一样。但乌云太多,还在忽而遮蔽忽而显现的变动中。云渐渐淡了、散了,到末后,浮云净尽。阿罗汉的极明极净,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样。

(2)证得阿罗汉的圣者,无论定力的浅深怎样,在没有舍报以前,总是生活在世间。一样的吃饭、穿衣、来去;一样的游化人间,待人接物。他的身体,他的环境,还是世间的有漏法,还是无常苦不净的。然而,阿罗汉生活在这世间中,却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所以他在‘一切世间行’中,清净‘不染,如莲花’一样。

◎附二: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五章(摘录)

夫后之阿毗达磨,以为罗汉位为极其高贵之物,殆为常人所不能骤然企及者。虽然,据吾人所知,原始时代之罗汉位,决非似此高不可攀,其获得此位者,须有极其艰辛之努力与克己,然既已得之,则决非如后来所拟议,虽属肉体,亦为超人之义。罗汉者,要为开发心地,自明智,则为祛去对于吾人存在意义之一切疑念。自情意言,则不外指解放小欲望之自己。所谓自觉之当体,若以之配合于四果言,预流果者,要为于四谛教所起‘诚然如此’智的碻信之位,基此碻信,进行于制伏情意方面之过程,即为一来与不还,最后结果,则为由于自身之内部,涌出解放的自觉者,名阿罗汉,此即原始之义也。不宁唯是,此种经过,不必限于依次推进,其因于机根与热心,而得超越解脱者,亦属不少。今试举四五例观之,如佛陀最初教化之憍陈如(Kondan~n~a)等五比丘之成罗汉,相传仅归佛后五日。目干连亦仅归佛后五日,舍利弗则归佛后十五日。夫彼等不待论于归佛以前,已积有修行,故一归于佛陀,即成罗汉,要不过所谓画龙点睛者耳。虽然,此外别无素养,而得急遽成罗汉者,亦不乏人。例如长者之子耶舍(Yasa)之成罗汉,只归佛后七日。又有不甚闻名之妙香(Sugandha)之成罗汉,只归佛后七日。又比丘尼如差摩尼(Sama)亦只八日。善生女(Suja^ta^)则见佛闻法,即得罗汉,归家后得夫许可出家,遂得解脱。由此观之,修行之进程,不必逐渐经过一切阶级,实属无疑。其间所谓见道与修道,断八十八使之见惑,八十一品之思惑后方成罗汉云者,乃胶执之行法,恐得果罗汉之自身亦所弗知,故四果虽为有阶级之物,然依据原始佛教,要为说明渐进者之进程,与以便诱引而设之大概标准,非如学校之年级制度,必须拘拘于此也。

是故虽为罗汉,亦不限于长老耆宿,有老年尚不得成罗汉。而其中之青年少女,反早已达于此境界者,似此亦属不少。例如为僧伽典座(厨司)有名之达婆末罗(Dabbamalla)十六岁已成罗汉。跋陀罗(Bhadda)亦于极幼时出家,未几即成罗汉,此为歌咏中所自白(an~n~a)者。尤有如迦寂耶(San~kicca)者,相传七岁出家,即于剃发时,得成罗汉。此外例证尚多。综之,凡斯传说,其全部是否与事实之真相相符,固犹有研究之余地,然大要谓有年岁极轻之罗汉,则究不容疑。后代注释家虽谓此为前世已积有修行,其结果于今世成熟,然事实上固可谓为罗汉者,不关于出家年岁之长短,与年龄之老幼,要多因于真摰之程度,与根机为如何耳。

然则罗汉之特征为何,自法相言,虽有种种,但如前述,要为心境之开朗,即大悟之自觉,乃其最属主要者。是故得罗汉果者,固为继续不断之真摰修养之结果,及其至也,概得谓为依于爆发而然,即此至少亦为内部伴随于开朗,与更生之自觉。故得罗汉之迟速,一依于此爆发的自觉之迟速。而此爆发,又依存于修行之真摰,且常须俟有一种机会为导火线,茍不遇良好机会,就令内部有充分爆发之准备,如永久不得导火线,则终止于学地者,亦属不少。试就多数佛弟子之悟道志所言者考之,固为饶有兴味,然今以无暇及此,惟姑举二三例而已。
阿难虽侍座于佛陀二十五年,然于佛之生前,竟不能得此种机会。相传以第一次结集,不能参加,引为惭憾,某夜起离僧床,经行露地至晓,疲劳已极,欲再就床,当其足已离地,头未落枕之顷,忽霍然大悟,即成罗汉。后世虽说此为离于行住坐卧之四威仪,而得开悟,实即不过于此时,导火线之机会适至耳。又佛弟子有优陟(Uttiya)者,初以戒行未全,难得解脱,嗣由佛陀教以‘清净其初’(tvam% adim% visodhahi^ti),即授与公案,当用功最力之时,忽罹疾病,然以努力真摰,遂得开悟。更如师子比丘尼(Siha)者,因为情欲所厄,七年空过,终难成道,缘兹悲愤,将欲自缢,当其一心结系绳端之时,遂得大悟,而自白其欣悦。此外于踬地时而悟者,负伤而悟者,因获心所爱悦之饮食衣服而得解脱者。例证甚多,今皆从略。最后若就佛陀之先例言之,其六年间之苦行虽非捷径,实为内部爆发药之准备期,然若仅此,则导火线之机会尚不易至,故舍去之。而调补身体,端拱静坐,专回向于精神方面,此所以诱起古今来未曾有之大爆发也。即以转心与身体之安静两事为导火线,故佛陀之得以成道,仍为不可不待有一种机会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