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贯休与十六罗汉像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现藏于杭州碑林的十六罗汉刻石,为五代贯休所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罗汉,世人熟知的多是在寺庙中常见的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能数之一二的大约也仅是降龙、伏虎等耳熟能详的罗汉而已。对于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则知之甚少,不解其详。

罗汉,古印度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果位。佛经说,佛教徒因修行的功夫不同,能达到的成果也有高低之分。小乘佛教把果位分为四等,第一为“初果”,名为“预流果”,获得了初果,在轮回转世时,就不会堕入“恶趣”(指变成畜生、恶鬼等);“二果”名为“一来果”,得此果者,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三果”名为“不还果”,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最高果位者,称“阿罗汉果”,受了此果,就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凡是出家人都想得到阿罗汉果,这就是小乘佛教徒对罗汉的追求。

四大罗汉之说,约始于晋代。指最初受佛陀嘱咐住世不涅槃的佛陀门下四大弟子,即摩诃迦叶、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云(罗睺罗)。西晋时所译的《弥勒下生经》说:“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不入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东晋的《舍利佛问经》也说:“我去逝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屠钵叹、罗睺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比丘”,是古印度语,即中国的和尚。这四位是闻如来说教而通达、侍佛、承宣佛法的人物,因同时受命住世,所以后人便将他们作为一组供奉。

除四大罗汉外,佛经中还有十六罗汉受佛陀嘱托住世不涅槃的记载。北凉道泰大师所译《入大乘论》曰:“尊者宾头卢、尊者罗睺罗如是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布在诸处……守护佛法。”唐代湛然《法华文句》:“准《宝云经》第七,佛陀记十六罗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方得入灭。彼经一一皆列住处、人名、数等。故诸圣者皆于佛前发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护是经,不般涅槃。宾头卢、罗云在十六数,却不云迦叶。”这两部经论都只提到宾头卢和罗睺罗两位罗汉,而未列出其余十四位罗汉的名字。今勘本《宝云经》有二译,一是梁代曼陀罗仙译,一是梁代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均无此文。僧伽婆罗译本卷七末没有一般经典惯例的“信受奉行”的文句,推测现存的经文有所缺失。现在所有的十六罗汉的典据是依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难提密多罗是梵语Nandimitra的音译,意为庆友,是佛灭后800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高僧。《法住记》称,庆友行将入涅槃时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住处告诉了大众,遂有《法住诺矩罗尊者记》传世。现将《法住记》所记载的十六罗汉名字及住处抄录如下: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第三尊者迦诺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与自眷属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东胜身洲;第四尊者苏频陀(Suvinda),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第五尊者诺距罗(Nakula),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罗(Bhadr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刺拏洲;第九尊者戍博迦(Svaka),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Panthaka),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罗怙罗(Rahula),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毕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aena),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因揭陀(lngata),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anavasin),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

自《法住记》译出以后,十六罗汉受到佛教徒的普遍尊敬和赞颂。现存敦煌唐人写经中还存有《第八尊者伐阇罗弗多罗》、《第十尊者罗护罗颂》2首,每首七言八句(见《敦煌杂缀》下)。此外还有《十六大阿罗汉因果识见颂》一书,题有“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迦译”,但不记时代。

那么,罗汉的造型又是如何呢?由于佛经中并无罗汉形象的具体描述,因此罗汉造像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民间信仰性质,在一定意义上,嬉笑怒骂、神态各异,尽现人间世态悲欢的罗汉形象是隋唐以后佛教在中国进一步世俗化和本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佛经中,阿罗汉已断尽三界烦恼,灭除疑惑、痴情等扰乱人们内心清静、妨碍修行的有碍情感,按理说罗汉应是衣冠整肃、仪态丰盈、相貌端庄的形象。在《法住记》传人中国之初,罗汉的穿着也融入汉化的僧衣,形态与一般和尚无甚区别。但由于有关罗汉的生平并不多,这就给中国画家们以驰骋想像的极大空间。他们为了避免呆板和千篇一律,尽力表现罗汉的各种性格和姿态,而在现实的老幼、胖瘦、高矮、俊丑等大量活生生的人间形象中加以提炼,进行艺术再造和加工,创造出生动多样的、甚至脱离佛经本意的各种罗汉形态来。《宣和画谱》卷二载梁张僧繇有十六罗汉像一幅,虽然我们难以考定他是否根据道泰所译的《入大乘论》,或者如湛然所说《宝云经》的记载而画,但是,我们知道当时佛教界对十六罗汉的崇奉并不普遍。唐玄奘译出《法住记》以后,到乾元中吴道子的弟子卢楞伽作十六罗汉像,《宣和画谱》卷二记载他有这类作品多种,同书卷十又记王维也有十六罗汉图四十八幅。到了五代时这类绘画就多了起来,如南唐的陶守立(见《式古堂书画考》二)、王齐翰(见《宣和画谱》四、《清河书画舫》五、《秘殿珠林》九),前蜀的李升(见《宣和画谱》)、张玄(见《宣和画谱》三、《清河书画舫》五),吴越的王道求(见《式古堂书画考》二),都有此类作品,而以五代前蜀禅月大师贯休作的罗汉像最为知名(见《清河书画舫》五、《妮古录》、《式古堂书画考》十)。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益州名画录》记载:“禅月大师,婺州金溪人(今浙江开化,一说兰溪人)也。俗姓姜氏,名贯休,字德隐。天复年入蜀,王先主赐紫衣师号……师阎立本,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宣和书谱》也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那么,为什么贯休所画十六罗汉会有如此高蹈出尘,不同凡响的艺术造就呢?《宋高僧传》“第三十”:“休善小笔,得六法,长于水墨,形似之状可观。受众安桥(在今杭州市)强(一作张)氏药肆请,出罗汉一堂,云每画一尊,必祈梦得应真方成之,与常体不同。”原来关键在于“祈梦”,从梦中获取创作灵感,然后意到笔到,一挥而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