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漫谈出家(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寂寞伴随着,才感觉到生命的份量,才能不会孤独。每一个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甘守寂寞的人,这就是真理。寂寞是一份勇气;寂寞是信心的保证;寂寞是萌芽的种子。 我的笑容不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寂寞伴随着,才感觉到生命的份量,才能不会孤独。每一个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甘守寂寞的人,这就是真理。寂寞是一份勇气;寂寞是信心的保证;寂寞是萌芽的种子。

我的笑容不多,这并非我吝啬,因为我不会堆砌表情,我独来独往,不是愤世嫉俗,而是不愿意为无意义的应酬而视时间如粪土。我谈不上深刻,但我有独立的世间,自己的天地。我也同时保留一份天真,让别人将我当作傻子,对我少很多的计较和顾虑,我也乐得活出了自己的个性,不必为时常扮演完美的角色而八面玲珑……。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除了互相利用,还有更高的境界,因为我在巨大的痛苦和喜悦中,就会想起那仅有的几位朋友,有的仅是一面之交,却肝胆相照,我至今不清楚他们的年龄、学历、职业乃至名气。因为我知道很多的了解包含着需求,也影响了真诚。我可以和他们彻夜长谈而不知倦,伴着一盏灯,一杯清茶,也可以一起雨中散步,任全身被雨丝淋透,甚至在竹中相对无语,共同聆听山谷中的幽静,让生命在无声中充实……在他们眼里,我同样如冰雪,纯洁晶莹,因为为了保持友好的友谊。

我不想到乘车时光隧道回归天真。因为我心灵深处巳一片净土。我同样不会随环境变迁而日渐世故,因为自己的风格(出家的目标)已经确立。写到这,我突然又想起了即将毕业之际。

三、挥手之际

澄静的夕阳向我点头挥了挥手,因为我将离开清云山,好一段时间,我都在暑气稍气稍退的黄昏时分,在弯典的山路散步,夕阳则不紧不慢的随着我的步子,默默地听着我的心语。很多同学都说我如此潇酒,其实我心中也曾泛起友恋和惆怅。那情形,虽然没有“断肠人在天涯”的凝重,却也有“夕阳山外山”的悲凉。

我自步入空门十年以来,在佛学院这座象牙塔里,转折了我的人生,使我活出了纯洁,真诚和热情,这只是连结未来世界的一个起点。漫漫前路中的一个小站而已。在即将毕业之际,又时时提醒了我:铁打的常住流水僧。

说来有点凄凉,出家人似乎都给人一种飘泊无依的落漠之感,无论是服装、容颜、还有神情,纵然有“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的气派,却也有“芒鞋斗笠一头陀”在盘山小径上悠然而行,实在令人神往。可是我常想,在那身无长物的洒脱之中,是否隐含着更沉重苍凉?其实,从高远的角度来看,无论入世出世间的人都是匆匆过客,世间的情感,家庭和事业均不能长保平安。人们在得失取中颠沛流离,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剧;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正由于这一点,就会有人省悟到世俗的荣华不过是天地间的一点毫末,生命应当有更深广的境界,所以他们就会走出小小的“窝”无怨无悔地将心身交付给渺无边际的高天厚地。这是一场旅行,由于远离了竟争和倾轧,因而是单纯而真诚的。风雨的历练和世故的考验,终使他们超凡脱俗,返朴归真。

每一个出家人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们很少倾吐痛苦的心声,他们孤独像沙漠中的一只骆驼,再加上为了一个遥远得似乎不切实际的信念,他们放弃了现实的幸福,甘愿而又不得不风尘朴朴的浪迹天涯。所以在世人眼里,他们是与神秘和不可思议划等号的。

出家人的流浪不同于探险,但同样需要勇气,在这飘泊的过程中,固然有风花雪月和诗情画意,更多的却是诗情画意,更多的却是疲惫、彷徨甚至厌倦,而且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拒绝挂单的尴尬,随时迁徒的不安定感,劳逸分配的不公平,甚至突如其来的冷淡,“骗子”心里不健全等,打得你不知所措,需果你忍耐着面对,化风雨冰霜为春风甘露,至于形单影似的孤独也会使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以现在不少僧人拥有自己的精舍,躲进茅屋成一统,怡然自得,但独守僻地,往往感受不得人生更丰富的层面,也看不到海阔的大千变幻。曾经有人提倡读万倦书,行万里路,再加上对万种人,处万般事,才算丰富充实人生,这也许就是“赵州八十犹行脚”的由来吧!没有家,就以天下为家。有一首歌这样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破钵芒鞋随缘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华严经含论》上说:“相比之下,所谓的一次小聚散,只是生命宴中的一点儿味素而已。

晚风已经有了凉意,暮色却一直不肯浓下来,几颗明星迫不及待地闪亮登场,其实他们白天也在我们眼前,只不过被太阳的光彩湮没了。这样想来,所谓的离情别恨只是世人无中生有的纷忧,因为万水千山走遍,头顶是同一个蓝天。我们不敢奢望道者那“三千大千世界不过是一粒微尘”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做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豁达与包容,甚至,即使去了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一劳永逸永享清福,须知有往生净土之时,便注定有倒驾慈航之日,那也只是另一段旅程。更彻底地说:则是“生则决定生,往则决定往”,生死之别友谊聚散其实也可以这样平淡从容的面对。因而我要告诉所有的同学:“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佛法浅识

几年的佛法熏陶,使我身心得到法乐,了解到佛法的不可思议。

所谓的“冷血动物,只因为更好的知恩报恩,视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正所谓“莫道僧情薄俗情,情到深处自有情,抛洒一滴成江海,洗尽人间泪和愁。”

世上有很多丧失理智的人,往往为了情而痛苦、痴迷,甚至疯狂,键而走险,而有智慧的人,由于他洞悉广大的天地和绵长的三世之中,为众生立下过无数的山盟海誓,他不著于现前的一世生命,也不执著那狭隘的亲情血缘,他将投身于“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千秋事业。作为一个尚在半梦半醒之间的青年僧人,我们应该知道是情让我们痛苦,使我们堕落,因而辗转六道,永无解脱。如果“枯木倚寒崖,三冬无暖气”的话,我们又何有感恩之心,又怎能“人饥已饥,人溺已溺”,又怎么可能行六度,实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大悲心呢?情不可断,也不能忘,也无法逃,因为卑湿的污泥中能开出纯洁无染的白莲。

佛教的精神面貌,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但能对跟自己有关系的要慈爱,同时对跟自己没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心爱护,把宇宙一切众生看成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违。如儒家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有人说:佛教教人清心寡欲什么事都不要干,消极遁世,还有人说佛教反对欲望,劝人出世,要求看破红尘。这些都是对佛教的偏见或误解。佛教要求人清心寡欲等是心灵不要被贪嗔痴所染污,以慈悲喜舍心来为人处事,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若”的心来普度众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