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与禅学广狭二义辩(2)

禅宗在初祖达磨时代,称“一乘宗”,又有“楞伽师”之称。后来以禅名宗者,大概是此宗人自达磨以来特重坐禅之故。然六祖慧能,谓五祖弘忍“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坛经·行由品》),慧能还斥重坐禅的北宗说:

禅宗在初祖达磨时代,称“一乘宗”,又有“楞伽师”之称。后来以禅名宗者,大概是此宗人自达磨以来特重坐禅之故。然六祖慧能,谓五祖弘忍“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坛经·行由品》),慧能还斥重坐禅的北宗说:“常坐拘身,于理何益”!似乎禅宗尤南宗之以禅名宗,颇有名不副实之嫌。

若论禅门宗旨,确实是首论见性而非首论禅定,见性属慧,尤属三慧中得实相般若、修慧,慧能即口口声声称其法门为般若波罗蜜,这在大乘菩萨行六度中属第六度,而非第五禅那度。禅宗所谓般若,指从现量证见自心佛性所得的直观慧、自然智。现量见性,在《楞伽经》中叫做“宗通”,禅宗以得宗通、见佛心为宗。《佛学大辞典·禅宗》条即说:“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

然禅宗所倡见性得慧,仍未脱离佛教禅定的基本规律——因定生慧、定慧不离的轨道。慧能即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慧之时慧在定。”(《坛经·定慧品》)可见南禅顿悟见性,并不离定。而定慧不二,也是禅那本有之义。禅门南北二宗,都称其所修的定为“一行三昧”,南宗还有“一相三昧”、“般若三昧”,其实皆一行三昧一类。北宗尤重坐禅入定,于定心中反观内照,由定发慧。

南宗虽不拘于坐的形式,却把一行三昧的实践贯彻于日常生活中,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坛经·坐禅品》)这种坐禅,是摄心常定于自性,不许一念迷乱。并非不修禅定,而是把全部生活都要禅化。南宗人斥形式的坐禅,是为破除对修禅必坐的执着而言,禅门大德其实还是十分重视坐,仰山即云:“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五灯会元》卷9)就坐的形式而言禅宗在汉传佛教诸宗中无疑是最重坐禅的,完全当得起“禅宗之称。

禅宗虽重禅定实践,但其所修的禅,非一般的小乘、大乘禅,而是以现见自心佛性为门的一行三昧、实相禅。《神会语录》、《禅源诸诠集都序》等,把达磨门下展转相传的禅称为“如来禅”,亦名一行三昧、真如三昧。如来禅之名义,出自达磨付以印心的四卷《楞伽经》。后来南禅中人为强调本宗“教外别传”之禅与经教所说禅的不同,把宗门传行的禅称为“祖师禅”,把经教所说的禅称为“如来禅”。禅宗,可谓以修祖师禅为宗。

其实,就大乘教理而言,菩萨行六度中的前五度,皆须以第六般若度为导首,方称波罗蜜,才能到彼岸。《华严经》卷37云:“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祖师禅法,即属此类。这类禅那度,实际双赅禅智二度,统摄其余诸行。以祖师禅的实践为宗,是符合大乘教义的。

“禅学”广狭二义

佛教小乘以戒定慧三学总摄修行道,三学中的定学,又称“心学”、“意学”,专指修四禅定。定学虽以禅那为内容,但并不称“禅学”。禅学一词,系由早期汉传佛教界所说“禅数之学”而来,《高僧传·僧伽跋澄传》云:“时禅数之学甚盛”。禅指禅法,数指阿毗昙即对法、论,安世高即以精禅数之学著称。北朝著名禅师僧稠(479-560年),修小乘的十六特胜观及大乘《涅槃经》四念处观,当时来华的印度跋陀禅师称赞他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续僧传·僧稠传》)这里的禅学,指禅定方面的修持成就及学问。

禅学一语,通用于近现代学术界,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禅学,乃禅定之学的略称,通指佛教各乘各宗的一切禅定之学,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最常见的用法。如胡适《禅学古史考》、忽滑谷快天《达摩以前中土之禅学》、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吕 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及正果法师编著的《禅宗大意》等,都以禅学为佛教禅定之学、包括禅宗之学的通称。

狭义的禅学,多指禅宗之学。随禅宗之盛传,禅既成禅宗的略称,禅学便自然成为禅宗之学的略称。如蒙文通《中国禅学考》(见《古史甄微》)所考之禅学,乃达磨一系祖师禅。《佛学大辞典·禅宗》条说:“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也”。以禅学为禅宗之学。这种解释,作为辞书之说,未免仅囿于狭义。禅宗传到日本后,亦略称禅,日语训读音Zen。近代,禅宗由铃木大拙等人介绍到西方,禅宗之禅便以日语训读的Zeu进入西方语言。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禅的故事》、《禅与文化》、《禅与西方世界》等书,皆以从西文倒译过来的“禅”为禅宗之禅的略称,禅学,也便被更多的人理解为禅宗之学的专称。实际上,就此词的本义及其使用惯例而言,应是广义的禅定之学。

由于“禅学”在六朝时代本指禅定之学,故也有人以禅学为禅定之学,以与禅宗之学相区别。如许丹《中土禅宗之导源与发展》即曰:“禅宗之禅与禅学即禅定之禅,名义混同,而意义迥别。”(见《禅学史实考辨》)沈诗醒《禅学、禅宗及其流变之初探》亦以禅学为“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流行的各种不同的习禅理论与方法”,与禅宗之学判然有别。(见《香港佛教》第346期)这种狭义的禅学,较少使用。

禅、瑜伽、气功一类,作为东方文明的瑰宝,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道教、儒家、医家等共同运用、发扬。在现代西方,瑜伽多被作为印度教修持之道或印度传统锻炼方法的通称,气功主要指中国传统的炼养功夫;带有梵汉合璧意味的“禅”,则常被看作佛家禅定、尤堪称佛家禅定精髓的禅宗之禅的专称。以“禅学”为佛教禅定学的略称,是最为适当的。(信息来源:摘自《禅刊》)

编辑:纤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