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陀的师承与超越(3)

所以,阿罗逻迦兰的问题即在于仍然难免产生另一种我执;虽然他把这种我执理论化成为本体界之物,但由于本体界的设想,原属戏论与妄想,而且在理论上原本就非现象界的众生所无法涉入,所以只好把本体界拉到现象界,

所以,阿罗逻迦兰的问题即在于仍然难免产生另一种我执;虽然他把这种我执理论化成为本体界之物,但由于本体界的设想,原属戏论与妄想,而且在理论上原本就非现象界的众生所无法涉入,所以只好把本体界拉到现象界,以为到无所有处即至本体界了,便以此为解脱。所以佛陀认为这个“神我”──被理论化的细微我执,仍然是轮回的根本,不能进一步突破,就不可能达到究竟解脱。

至于优陀罗罗摩子既说:不能“取于相及非相”,却又说有一种“微妙有体”是不取于相及非相的。这在理论上不能不说是自相矛盾的;虽然或许非想非非想处心想细微,能相应于既非取于相同时亦非取于非相的状态,然则,以定境为解脱,毕竟缘散复出,不能称为究竟。所以佛陀批判优陀罗说:“此法还回入于生死。所以者何?既生非想非非想处,报尽还回入于烦恼。”

四、佛陀所证悟与诸大德的比较

佛陀不满意于阿罗逻迦兰和优陀罗罗摩子的说法而自悟,那么佛陀的说法与他们的说法有何差异呢?

第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佛陀并不设想本体的世界。佛陀所证的众生生死之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这十二支缘起都是现象界之事,而在缘起当中发觉众生生死的根本为染爱,以及一切法缘生,一切法无我的道理。佛陀严格的站在现象世界中去说明现象世界如何缘起,而不涉入本体的讨论,且斥本体的讨论为无益的言辞,是戏论的原野,是众生贪爱我执的另一种表现。佛陀在因缘法中,已说明了众生的生死根本是贪染,如此解释世界的缘起,已经十分清晰了,涉入了不可知的本体论的讨论,反而混淆视听。

第二个重要的差别,是佛陀绝对不以定境为解脱。因为轮回痛苦的原因既为染爱,那么由正见缘起而来的厌离,才是解脱之因。也就是以了知缘起,知道业苦的根本在于贪爱,如此而生厌离,由厌离而契入解脱。佛法是以正见缘起的真实智慧为解脱的原因。禅定的地位,在佛法中,只视为悟道的方便,而绝不等同于解脱的意义,所以佛教的通说,以禅定为世间法,唯有般若慧才是出世间法。而且就四禅八定来说,佛教更重视“定慧均等”的第四禅,无色界定,定心太深,定多慧少,反而不受重视;而第四禅正因其寂定与慧观在恰到好处的状态下,是用来修习六通与思惟法义的最佳状态。由此看来,禅定的价值是十分明显的。

结语

从佛陀所参访过的大德来看,很容易让人看出,佛陀在菩提树下彻悟时,所证之因缘法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佛陀出家后所历经的思想过程,确实是十分吸引人的。对于佛陀所显示给我们的勇猛精进的精神以及超卓殊胜的智慧,不禁令人衷心叹服!(信息来源:摘自《慧炬杂志》)

编辑:纤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