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2)

以上种种的行相,也就是内在无明的一种写照。其实我们也很清楚这些都是自己内在心识活动的一种表现,但是很难了解心是何物?心里面到底有多少东西——有多少好东西?有多少坏东西?对于心的本性、功能、特点的认识

以上种种的行相,也就是内在无明的一种写照。其实我们也很清楚这些都是自己内在心识活动的一种表现,但是很难了解心是何物?心里面到底有多少东西——有多少好东西?有多少坏东西?对于心的本性、功能、特点的认识与了解不足,就造成好的、善良的一方面不能得到发挥,但恶的、无明的一方面却时时刻刻在出现。这就说明对自己的本心完全不了解,无明无知的源头,就是有情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佛法告诉我们,心性的本质是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但是空并不等于说什么都没有,就犹如空气一样,它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如果真的没有空气,我们的生命就会“呜呼哀哉”了。空气是有的,有它的成分,有它的功用。佛法中讲空性的意思,是说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观待因缘而存在的,没有独立存在、恒常不变、天生如此的东西。《中论》说:“问曰:云何知一切诸行皆是空?答曰:一切诸行虚妄相故空。诸行生灭不住,无自性故空。”(卷第二)

既然如此,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无明不会永远是无明,烦恼不会永远是烦恼,无明可以变成智慧,烦恼可以转为菩提。用功修行,开发戒定慧,就犹如点亮一盏内在的明灯,照破内心无明的黑暗,认清自己的本心。然后,好的、善良的一方面就能够发挥出来,对于外在人、事、物的种种缘起、现象,才有能力判断和做出正确的分析与抉择。否则,就犹如一个盲人,虽然有眼睛,但是看不到东西,就会处处碰壁。无明也是如此,因为无明、烦恼把眼睛遮蔽住了,就看不清楚东西,只会看到一些形象、形状,然后根据自己的情绪进行取舍,这样就有问题了,就容易坏事。

举例来说,在过去也好,现在也好,很多寺院里边,常常会出现一种状况:有些人对大法师很尊重,对一般的僧众就很忽视、轻视,甚至观过,这种状况比比皆是。其实在一个丛林里边,一般人很难看清楚哪个人修行好,哪个人修行不怎么样。只有功夫比别人高的人,才能够知道别人的修行程度,凡夫根本看不出来。对于在家居士们而言,由于没有长期同出家的法师们相处,只是有时来寺院一下,住几天就走,更不可能知道法师们的修行程度。甚至住在同一个寺院的僧人,有时候也不知道彼此的真实状态。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罗睺罗尊者密行第一,他修密行,释迦牟尼佛其他的弟子们都不知道他在修什么法门。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观察、衡量和判断其他法师修行的境界和功夫。大家往往会犯错误,因为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判断、取舍——这位法师看得比较顺眼,就认为这个法师不错,很有修行;那位法师我看着不怎么高兴,就说那位法师不修行。这样是非常不好的,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

如何让我们的心性从无明烦恼的障蔽中得到开启呢?就必须靠修行。修行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内心清明、清楚的一套办法,从源头上面让内心清净,然后能够对外在的人、事、物有一种很清晰的觉察、抉择的能力。这是比较重要的,不然内心被无明烦恼所障蔽,我们对外在人、事、物的觉察就会很迟钝、不敏感。比如说当看到一个茶杯、一个扩音器、一尊佛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只看到一个外在的形象,茶杯还是茶杯,扩音器还是扩音器,佛像还是佛像,人还是人,而内心里面不能够做出进一步的反应与抉择,很难现起相关的许多缘起,很难即刻反应到:这个茶杯有什么用,这个扩音器有什么用,这尊佛像是从哪里请来的,这个人是谁、有什么特长等等。只有要喝茶的时候才会去找茶杯,要讲话的时候才会去找扩音器,往往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想到去找。如果平时没有准备,需要的时候才去找,能够找得到吗?往往就会出现困难。平时我们必须在家里面、寺院里面准备好了某种东西,需要的时候才能够找得出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去三善道,或者进入佛菩萨的境界,平时就要累积这方面的资粮,造作相应的善业,最后临命终时,这些善业才能够现得起来。如果平时没有用功修行,临终时就没有这种善业,到那时就会是恶业在推动,把我们送到三恶道里面去。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本心被无明烦恼覆蔽住了,会觉得一件东西,只有当它和近期的生活有关系时,才是所需要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概念: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就是与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而忽略了心灵,忽略了内在的需要。结果就导致心灵内在的需求,求也求不到,找也找不到,甚至有时候连自己内心的问题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所有这些都是被无明所蒙蔽的结果,造成我们对心性本质的不了解。

因为我们不了解心性的本质是空的,就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存在,因为觉得有实在的“我”存在,就会把一切外在所体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假相当真,并且会把它们都当成是“他物”,当成心外种种的法、种种的物。然后就很容易在心外的种种事物上面作分别,就由无明进入到第二个状态——行的状态,就是去造业。刚才谈到的这些外在的境界就如同梦中的境界一样,做梦的时候也有说,也有笑,也有山,也有水,也有街道、乡村等等,会觉得非常真实,因此在梦里边也就会去造业。在现实生活当中,造业的原理亦复如是。其实无论做梦也好,现实生活也好,种种境界无非都是心相的体现,是内心对外在的认识,然后由这些认识所显现出来的种种影像。因为心被无明烦恼所覆,有我法二执,造种种的业,所以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生起贪着,看到与习性不相应的东西就产生厌离,甚至厌恶,这些都是贪欲、瞋恚、愚痴的表现,是因为不了解事物本空的道理而产生的,这也是根本无明与行的一种体现。

要用戒定慧对治贪瞋痴。贪瞋痴和六根、六尘重新组合起来,再去开合,就能产生八万四千种烦恼。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以这些烦恼作为自己的动机,表现出来就是杀、盗、淫、妄等十恶业。想不造十恶业,造十善业,就要从“戒定慧”的修行开始。否则十恶业一旦造成了,就构成了业力,它是一种力量,其作用就会产生业障。业障、烦恼障的出现犹如满天乌云,打雷、下雨、闪电等种种不正常的天气就会出现。雷电交加是气候不正常的表现,同样的道理,内在的业障、烦恼障作怪时,我们的行为也会表现出种种的异常。直到有一天,当我们从根本无明当中醒悟过来,明心见性,彻证无我的真实义以后,满天的乌云就烟消云散了!那时候太阳出来了,晴空万里,就不再会出现这些不好的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的时候,开示有情轮回六道的最基本原理,并且说明六道众生的行为彼此之间会互相影响。六道的存在是真真切切的,六道轮回的道理也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最初说四谛法的时候讲的。到后来讲大乘佛法的时候,世尊又说六道以及六道众生所依托的依报都是心相的表现,这就是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佛法的特点,无论唯识、中观都是如此。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什么都是空,什么都是不实在的,什么都是心的一种显现,这就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不同的地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