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徒的口中,常常提到慈悲这两个字。佛堂寺院也常听说:那位老师父很慈悲、佛菩萨很慈悲、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等等。 皈依三宝成为佛教徒之后,好像就要背起慈悲的包袱。外人知道你是佛教徒,常常会以慈悲来压你。开口就说你是佛教徒怎么没有慈悲。因此慈悲有时成为佛教徒理所当然应尽的义务。不帮助朋友就没有慈悲,不借钱或借东西给朋友就没有慈悲,有车不载送朋友也是没有慈悲等等。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接引众生须善巧方便,虽然有少数众生要先以慈悲而得亲近,先与乐后拔其苦,最终更须晓以戒、定、慧而能断其贪、嗔、痴乃至令其求觉悟解脱。 再者,并非一切有情众生都以慈悲应付,如有善根深厚者,一进佛门,求法心切,,急欲解脱生死,若是仍然与乐拔苦,岂非对他大大耽误。 又对于一些犯恶造罪者,佛教常以慈悲为怀,宽恕其过,有时弄巧反拙,令其增长罪恶,一错再错。如此慈悲,大反效果。 慈是与乐,给以众生快乐或众生修福德善业得乐报。最乐莫如天人,天人因得乐极在天界寻欢作乐,多数难闻佛法,就算听闻佛法亦因乐极而不精进修行,因享受而不知苦故。不知苦则不见苦;不见苦则无出离心,无出离心则不精进修行;不修行则享完福报后又将堕落轮回生死。 古人亦有“乐不思蜀”之例,乐在其中竟忘了老家。又有“乐极生悲”者,又得劳驾菩萨来拔苦。 悲是拔苦,众生所以受苦是因为造恶业感召苦报。多数众生因身受其苦而生出离心。具足出离心者,修行将勇猛精进,并速得证果解脱生死轮回。 众生沉沦生死苦海,皆因无明烦恼三毒所致,倘若拔其苦乃至代众生受苦而忽略教导众生断除贪、嗔、痴,以致累劫拖延,何时得渡?岂非与佛法背道而驰?因此欲渡众生,教导众生修行戒、定、慧,才能熄灭贪、嗔、痴,直到证悟了生死,如此才能得渡。 愿我将来修道有能力,当以帮助众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为前提,善哉!(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