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答问: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四(3)

尽孝就是自性性德的圆满流露。但是你要晓得,孝这个字里头包含著自性的万德万能,那才叫孝。如果我们从事相上来讲,举个例子来说,五伦、八德统统包在里头,少一个,你的孝道不圆满。我们讲佛法,讲菩提心,真诚、


  尽孝就是自性性德的圆满流露。但是你要晓得,孝这个字里头包含著自性的万德万能,那才叫孝。如果我们从事相上来讲,举个例子来说,五伦、八德统统包在里头,少一个,你的孝道不圆满。我们讲佛法,讲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个是一,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条都具足五条。譬如讲真诚,真诚里头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有慈悲,少一个,真诚就有欠缺,就不圆满了;讲慈悲,慈悲里头一定有真诚,一定有清净、平等、正觉。举任何一个例子统统包括,这叫圆满,少一个就有欠缺了。

  所以圆满的性德,看用在哪方面,譬如在五伦里面,用在父子,就叫做「亲」,用在君臣,就叫做「义」,实际上都是这一个「孝」字。用在夫妇,称为「别」;用在兄弟,称「有序」,长幼有序;用在朋友,称「信」。名词随便改,根是一个,用这一个「孝」全都包括了。我们再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统统在这个字里面,看用在哪方面,我们用哪个字来表示它,实际上就这一个字。这是说到孝道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我们从这个字上去做去。

  问:下面一个问题,为什么孝慈一定要依在理智的基础上,这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得正面的好处。不是说自性本具足,为何还要这般要求?

  答:这般要求是对迷而不觉众生所说的,如果他已经觉悟了,这要求就没有了。那么对哪些人?在佛法里面讲阿罗汉以上,这个要求都不讲了。你看阿罗汉称为正觉,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对他们的教学跟对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是教幼稚园,教小学、教幼稚园,跟他们的教学方式统统不一样,这个我们要懂得,从这个地方教学是有必要的。

  世间,这里头必要的理由我们要懂,性德里面最明显的,很容易觉察到的,就是慈悲,所以佛常常用这个做代表。什么是佛?「慈悲为本,方便是门」,这八个字把佛教就讲尽了。慈悲是什么?慈悲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爱」。那佛为什么不讲爱,要讲慈悲?慈悲是理智的,是正面的;世间人讲爱,爱里头有情,是负面的,所以换个名词讲,讲慈悲,不讲爱,实际上我们要懂得。很多宗教里面都讲爱,你看基督教、天主教他们依的《圣经》,《新旧约》里面都讲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它的爱就跟我们佛门讲慈悲是一个意思,它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它是正面的,它不带负面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为什么还要这样要求?对我们迷失自性的人一定要这样教法,就是不能够没有理性。佛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感情是很靠不住的,我们一般人讲虚情假意。

  所以人跟人往来不要太认真,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他说我爱你,我对你好,爱你结婚了,过不了三天闹离婚了,何必认真?他说我恨你,也不要认真,都是假的,过两天又好了。什么人才是真的?阿罗汉以上是真的,永远不会变的。为什么?他觉悟了,他不迷了。所以在迷的人全是假的。你不能说他是说假话,他说话的时候是真的,过两天他心变了,所以他说也变了,全变了,都靠不住。我们一定要了解众生的根性,你才认识人,你才能跟他们相处,才能处得很好。就是样样都不要当真,笑笑,一笑了之就算了,跟哪个人都能处得好,懂得他们在迷,他没有觉悟。如果我们自己还跟他计较,那就晓得我们也迷了;不跟他计较,就晓得我们觉悟了,我跟他不一样。

  问:下面一个问题,何谓圆满?

  答:我想这个不必解释了,这说的太多了。简单的讲,圆满就是没有欠缺,有欠缺就不圆满。

  问:第四个问题,这个很重要,他说我不太相信自己有自性,也体会不到自性,请师父开示。

  答:这个读《楞严经》,《楞严经》上有,好像波斯匿王在释迦牟尼佛面前也没有觉得有自性,你看释迦牟尼佛怎么样开导他,让他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有。自性是什么?自是自然的,不是学来的,就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什么东西?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你说你有没有?你有就行了,有就证明了,你就体会到了。这就是自性,这里头不加妄想分别执著,就叫自性。加上妄想分别执著,还是自性,那个自性里头出了问题,那就变成凡夫,出了问题了。

  问:底下一个问题,问到说师父在早餐开示中讲到,黄念祖老居士往生前是因为跌了一跤落下病根,道安法师也是因为夜里跌倒在洗手间,冻了一夜后得了病。并说看到这些现象要想到佛菩萨的加持,弟子愚昧,不能理解。佛菩萨加持,为什么这两位高僧大德往生前还现出这样的事?请师父开示。

  答:你这后头一句话已经解答掉了。两位高僧大德往生前还现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的!让我们了解学佛不是一帆风顺,挫折、折磨是免不了的。为什么?这个都与多生多劫的业障有关系,佛菩萨的示现,重罪轻报,我们就明白了。完全把业障消除不是不可能,少数,大多数的人业障是消了,没有消干净,所以总有些小毛病,总是免不了,那你就要认真努力比他更精进。看到了这些高僧大德走的时候还有这个业障,我要希望走的时候没有业障,能不能做到?能!你们从中国大陆来,哈尔滨的极乐寺,修无法师走没有业障,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锅漏匠走没有业障,修来的!所以诸佛菩萨做种种示现,我们要会看,要能体会,要会学,要舍得干干净净,业障就没有了。

  问:底下一个问题,他说学生的孩子今年九岁,从小就教他背诵唐诗。五岁后曾跟一位出家师父断断续续的到多国寺院小住,历时两年。从那个时候起开始背诵经典,至今已背诵了《无量寿经》、《金刚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十余种儒佛经典。现在父母身边读小学,各方面表现优於同年人(年龄相同的人),我深知这是得力於从小背经,因此不敢令其间断背书,现在背《楞严经》。师父劝我们一门深入,五年专诵一部经,对於孩子的教育,该教他专诵一部经,还是继续教他背完一部经接著又背另外一部经?

  答:小朋友的教学,根是在德行,换句话说,你背诵的《弟子规》做到了没有?这点很重要,绝不是东西背得多,背得多做不到,没用处。也就是说,他的贪瞋痴有没有背掉?妄想分别执著有没有降低?那叫真功夫,真的收获。如果没有,以后就会有问题了,尤其是一开头就背唐诗。康熙皇帝大家都知道,很了不起的人,康熙皇帝教他的子孙,二十岁之前决定不能学文学。为什么?文学里头有感情,容易走向邪思,所以他规定他的子孙,二十岁之前读什么东西?读经、读史,文艺方面东西一概不可以;诗词歌赋二十岁之后,二十岁之前扎根,在德行上扎根。经典是德行、是学问,史是见识,从这上扎根,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