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

学佛100问,佛教


(一)佛教是觉悟者对众生的教化,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华译为能仁寂默。(慈悲心、清净心)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是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悟者,教是指教化或教育。所以说,佛教是觉悟者对众生的教化,也可以说,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慈悲、智慧、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特质上,它是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

根据《普集经》和《指月录》卷一的记载,佛陀经过十二年的修行后,在他三十一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解脱了一切烦恼,而获得了无上的智慧。当他成道以后,他发现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潜能和灵性,因为妄想和执著,所以不能使这光明的灵性和伟大的潜能发挥出来,而获得圆满的智慧。

他在菩提树下散步,并且想了二十一天。思索如何将他所得的奥妙真理传播给一切众生,以及如何教化那些禀赋迟钝的人们,使他们得到永恒的快乐和最高的智慧。(详见《称赞净土经》和《法华经》卷一)

从此以后,他开始从事四十九年教育的生涯。日夜不断地为成千成万的弟子们演说各种道理。从他许许多多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优良的教师。

譬如,因为他能疗愈众生一切身心的疾病,使人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佛经上把他所说的话称之为‘法药’。所谓‘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指老、病、死)。’(《无量寿经》)‘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涅槃经》卷四)

因为他所说的道理颠扑不破,并且能辗碎一切众生的烦恼,所以佛经上称之为‘法轮’。所谓‘辩才大海亦无尽,能转清净妙法轮。’(《华严经》卷一)

(二)佛陀是‘心灵的工程师’和‘生活的艺术家’。

因为他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而且能拔除弟子的疑惑和邪见,解决弟子的所有困扰和难题,使弟子受完教化后,能回味无穷,并获得无比的喜悦和智慧,过著没有负担的健康生活。所以我们尊称佛陀为‘心灵的工程师’和‘生活的艺术家’。

我们尊称佛陀是‘生活的艺术家’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基于心理学家在‘教育心理学’中对生活的艺术家的定义。所谓‘生活的艺术家’,就是善于促进人际关系,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因时、因地、因物、因人、因事来做适当处理的人。

再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块艺术材料。凡是善于生活、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最佳感受传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艺术家’。对于一位了解生命真谛、善于利用生命的人来说,他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件‘艺术品’。

我们尊称佛陀为‘心灵的工程师’的主要理由是:其教育之琢磨心灵,有如雕塑家将大理石雕塑成完美之人体。佛陀能帮助弟子建立健康的心灵和快乐的生活,并且沟通彼此间的情感,使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互助合作、慈悲而智慧。佛陀要不是一位伟大的心灵工程师,又怎么能做得到这些呢?

(三)佛陀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佛陀不但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但是一位能说善道的智者,并且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好榜样。他不仅是一个指路者,而且是一位辅助者。他不但是位观察力敏锐的发现家,而且是一位完美的创造者。他不但是弟子们学习活动的领袖,而且是他们人格的促进者。他不但是文化的传递者,而且是人类的最佳朋友和顾问。

他认真负责、亲切友善。不但善解人意,而且热心公益,他不但熟悉教学原理,而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导技巧。他不但注重因材施教的教材和方法,而且著重教育的评鉴。他不但把真理输入弟子的脑海中,而且把他们的潜能和长处诱导出来。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了解他。尤其那些孤立、不满现实、缺乏温暖而又得不到关怀的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了解。到底,我们应如何了解学生呢?佛陀告诉我们:这主要是凭观察的经验和禅定后所产生的敏锐洞察力。

一般老师都凭自己的感官来了解学生。譬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海弗特在其所著的《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方法:‘观察他们,和他们谈话,和他们交往讨论,大大方方地听他们的谈话。从他们平时随随便便的聊天、漫不经心的闲谈语调里,学习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智发展的情形。还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的方法乃是:回想你自己少年时代的那些事。……想得越逼真、越热情,你对青年们也就越了解。’又说:‘青年们从事各种艰苦的努力,不外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因此,如果你想在某方面影响他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你认识他们每一个人。第一步就是背熟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模样。’

佛陀认为上面那种运用感官和经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是表面的、局部的。惟有透过禅定所引发出来的敏锐洞察力才是完全的、彻底的。

根据《佛地经》的说法,佛陀具有‘妙观察智’,能清楚地观察一切人、事、物的性质、功能与真相。

佛陀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他不但熟记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而且熟记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籍贯、相貌、健康状况、智慧发展、心理背景、社交情形、知识水准、记忆能力、推理与判断力、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个性、禀赋、嗜好、家世渊源、家庭环境、双亲近况……等。在佛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佛陀亲切地呼出弟子的姓名,并且适时地称赞弟子的优点与特长。他不断地观察弟子的心理和言行,并利用种种机会给予适当的辅导或纠正,他知道在什么情况应给予个别的辅导,什么情况下才适合给予群育陶冶,使他们都能各尽其才,各展所能。

佛陀的精神总是专心一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八卷上记载:无论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佛陀的精神总是专心一致、宁静安详的。他能随时随地入定,并且运用禅定时引发出来的智慧,来了解弟子的各种情况,然后再演说深度适当的道理来契合他们的根机。所以,《无量义经》和《妙法莲华经》第一卷都描述到佛陀能够了解弟子过去的禀赋、习性、以及现在的需要和兴趣。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