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7)

其实,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心别人的潜力,例如父母生病了,他们会表现出关心和同情,试图解决问题;报纸曾经刊载,英国一位父亲糖尿病发作昏倒,年仅二岁的女儿从厨房里拿出一袋糖,一匙一匙喂食,因而救活了

其实,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心别人的潜力,例如父母生病了,他们会表现出关心和同情,试图解决问题;报纸曾经刊载,英国一位父亲糖尿病发作昏倒,年仅二岁的女儿从厨房里拿出一袋糖,一匙一匙喂食,因而救活了他。除此,对于受伤的动物,小孩子也会积极展现帮助的行动。及至长大,因为受环境、教育方式等影响,才造成少部分青少年的冷漠无情。其实,青少年时期拥有无限的热情,只要再给予为人处世的正确引导,培养悲天悯人的心,他们也能以实际的行动帮助别人,以宽大的胸怀体谅别人,以坦荡的胸襟尊重别人。

要让青少年学会关心别人,首先必须让他懂得关心自己,好比学习规划自己的生活、爱惜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前途、加强自己的学业、注重仪容整洁、礼貌周到等等。倘若连关心自己都不会,哪里谈得上关心别人呢?

《诗经》上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青少年除了关心自己,也要进一步学习关心家庭,体谅父母的辛劳,协助父母打扫环境、拣菜、洗碗、接待客人等等。家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关心惯了,自然就会关心别人。

此外,青少年时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藉由每天对不同的人表示关心,好比路上遇到的、车上看到的人;赞美这个人怎么好、那个人怎么好,也会养成关心别人的习惯;内心所想的都是好人好事,人生也就过得积极乐观。

父母的言行也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好比父母乐于助人,间接地就在家庭里制造关心他人的气氛,相对地,小孩子有了关心别人的环境和机会,也就能发挥关心他人的潜力。还有另一个途径,就是身为家长者要尽力组织孩子投入到社区的志愿活动中,让他们找到帮助他人的地方。

青少年时期,凡事都要建立目标,没有目标,就像徘徊在十字路口,无所适从。造福人群也是一个目标,目前许多国家正在流行一种以帮助别人来度过假期的休闲方式,好比到穷乡僻壤的地区教授英文、救济贫苦,到许多病残、弱势的机关团体当义工等等。倘若你心心念念都想要创造社会的美好,心心念念都想帮助别人远离苦难,不但会增加自己的慈悲心,增加自己的动力,也会升起救苦救难的菩萨行为。

也有许多青少年,自小就积极关怀别人。例如「国际儿童解放组织」总裁魁格·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十二岁的时候便发起成立「解放儿童基金会」,为整救世界受难儿童而努力,成为举世所尊敬的青少年;台湾斗六国中的沉芯菱,以廿六张电脑证照的实力,为农民架设销售网站,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不但拓展了农产品市场,也嘉惠了农村社会,相信这种善行也能成就她未来在社会的地位。青少年时期就想未来、想服务,长大以后必然也是心心念念关怀别人,又怎能不像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样,为人所尊敬呢?日后的前途当然也将是不可限量。

付出关怀,能让事业、学业受挫、心灵受伤的人,有了重新面对人生的力量,甚至爱的力量还可以让植物人苏醒。而且关心别人不仅为自己带来欢喜,也能让自私的人变得慷慨,让怯弱的人变得勇敢,让怠惰的人变得勤奋,让刻薄的人转为宽容。关心的力量扩而大之,那么世界和平的一天也就指日可待了。

--------------------------------------------------------------------------------

十一、面对升学压力提高,许多青少年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考上理想学校,所以走上自暴自弃一途。请大师开示,青少年应该如何建立立足社会的自信?

答:每个人都有压力,好比幼儿缺乏父母呵护,会哭闹不停;为人父母者面对家庭所需,会有经济上的压力;老年人面对老病,会有死亡的恐惧。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变化大,对于所面临的压力,诸如家庭贫穷的压力、师长管教的压力、同侪之间排挤的压力、学习能力不够的压力、身体缺陷的压力、课业繁重的压力等,若无法承受或化解,可能造成各种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青少年必须增强承受压力、化解压力的能力,方能有健全的人格特质。

说到压力,适度的压力是需要的,好比打篮球,如果没有施予压力,怎么弹得起来?船只航行时,如果没有水的阻力,怎能乘风破浪?植物种在小盆子里,空间小发育不能健全,若是种在庭园里,枝叶就有广大的空间可以伸展,一定能长得肥硕。

一个青少年有没有前途,决定于对自己的信心,升学、考试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课业好不一定代表未来就能成功,成绩差也不一定永远就会失败。课业比不上人没关系,表示还有努力的空间,人家花一个小时用功,我花二个小时努力,一样可以弥补不足,就像龟兔赛跑,精进不懈又何愁不成呢?

就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虽然被讥为南方獦獠,却在二十四岁就证悟了佛道;莱特兄弟没有上过大学,却利用在生活中体会的航空知识,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小时候曾被老师视为低能儿,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自学之下,日后却成为举世公认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成绩也很低落,但是当他提出「相对论」的发现后,全世界都推崇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二○○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小时候成绩惨不忍睹,得奖的时候,他说:「成绩单不是人生的保证,我就是例子。」所以,体悟智慧才是人生重要的力量。

网路上流传一篇文章,内容提到:「何谓天才?放对地方的就是天才。反过来说,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错地方的人才……例如:有些科学家连音阶都抓不准;有些画家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可是他们把自己放对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有首偈语说:「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一个人大可不必和别人比较、计较,人比人气死人,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不只是读书才能有成就,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培养多方的兴趣、发挥专长,才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学问不比人,可以做好事;做事不比人,可以有道德。书读的不好无妨,会画画也能受赞赏;绘画不好,会音乐也会受到肯定;音乐天分不够,会体育也能获得荣耀;体能不好,愿意服务大众,也会受到尊敬。只要埋头苦干,不懈怠、不自馁、不自暴、不自弃,经得起时间的磨炼,一定能成功。

--------------------------------------------------------------------------------

十二、人生在世要建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例如文学家有文学家的看法、哲学家有哲学家的看法、科学家有科学家的看法、历史学家有历史学家的看法。请问大师,青少年在人生的际遇里,应该要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