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4)

-------------------------------------------------------------------------------- 五、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要结交好的朋友,才能互相学习、成长,如果结交到不好的朋友,可能因此误入歧途。能请

--------------------------------------------------------------------------------

五、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要结交好的朋友,才能互相学习、成长,如果结交到不好的朋友,可能因此误入歧途。能请大师给予青少年结交朋友的建议吗?

答:幼稚园时期的小孩,凡事以父母为中心,无论什么事情,都会说「这是我爸爸说的、那是我妈妈说的」;上了小学,老师成了权威,凡事都是「老师说的」;到了初中,就是「同学说的」;高中以上,则是「我男朋友说的、我女朋友说的」,由此可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朋友占有很重要的位子。尤其青少年时期结交的朋友,因为没有利益上的往来,往往可以成为挚友,甚至维持到成年以后,反之,如果这时候结交到坏朋友,则可能后患无穷,所以选择朋友应该谨慎小心。

选朋友在古时候也是一门学问,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为「益者三友」。要交耿直的朋友,不交花言巧语的朋友;要交能原谅人的朋友,不交恶言相向的朋友;要交正见的朋友,才能在你遇到困难时,开导你、帮助你。

《佛说孛经》中也提到「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花的朋友,在你荣华富贵的时候,把你捧得高高的,当做是一朵美丽的花朵般,插在头顶、戴在身上,以增加他的荣耀;等到你挫折受难的时候,犹如花朵雕谢了,就被丢弃在一旁;有钱能买到如花的酒肉朋友,但是买不到患难之交。有一种朋友就像秤一样,在你拥有权利的时候,他会向你低头奉承;在你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就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如山的朋友,就好比山中潜藏的各种奇花异草、飞禽鸟兽,他的德行、学问兼备,有很多内在的宝藏可以挖掘,和他在一起,能让我们受益。如地的朋友,因为大地不嫌弃任何众生的存在,普载着万物,蕴藏着珍贵的资源;大地能任你走遍天下,不起厌恶之心,所以,如地的朋友能为我们担当一切,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往来,如花如秤的朋友应当远离。

古人择友非常谨慎,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例如浮山法远禅师说:「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又如东汉时期的管宁,不惜与贪图钱财、名利的华歆「割席绝交」。由此可知,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的朋友只适合当临时的朋友,有缘的时候才相聚,平时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倘若会经常往来的,就要交一个有品味、有正见、能正派、能合群的朋友,友谊才能持久。

有品味的朋友为人诚实、幽默、能负责、有理想、有抱负;没有品味的朋友,言谈间尽是名闻利养、吃喝玩乐,实在俗不可奈。没有正见,就好比照相机还没调好光圈、焦距就按下快门,照出来的相片当然会偏斜、模糊;因此,要交有正见的朋友才能引导你走向善道,倘若一天到晚都跟为非作歹的朋友相处,即使不变坏,也难保不会受到牵连。另外,要交能正派的朋友,所谓「宁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余。」与正派的朋友相交,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道德。此外,要交能合群的朋友,《阿含经》里提到「五种非人」,大家欢喜的时候他不欢喜、大家笑的时候他不笑、大家工作的时候他不工作、该吃亏的时候不肯吃亏,凡事不能随缘,彼此相处就不能有共识。

除此,青少年交朋友应当要「以德相交」,拿出慈悲、真心、义气来交往,在紧要关头时才会互相扶持,患难与共。要「以诚相交」,朋友之间讲究诚信,摈除利害关系,才能成为知交,好比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一生以「谦冲致和,开诚立信」做为座右铭,并实践于企业经营,而获得大家的尊重。另外,要「以知相交」,博学多闻的人,往往会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应多充实自己的技能、知识,好比会音乐、会绘画、会书法、会刻印、会驾驶等。一个人懂得吸收新知,也会引来许多见多识广的人,兴趣相投,则能成为好朋友。最重要的是「以道相交」,一个有道德的人,无论远近,人人都乐于和他亲近。君子以信誉为信,朋友以道德为信;以道所交的朋友,才堪称做道友、法侣、善知识。

而且与人交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这种自私的心态,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与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样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情不求益我」。

有的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臭味相投」,有时还是要想想,你这个朋友真的肯为你牺牲吗?这样的友谊能长久吗?尤其现在流行交网友,若不慎交到恶友,真的是「网」友,被天罗地网给网住了,所以交朋友应该要谨慎小心。

--------------------------------------------------------------------------------

六、社会发展到了饱和状态,青少年面对未来会有惶恐,不知道自己将来还有什么出路,请问大师,青少年应该如何作生涯规划?

答:生命无常,稍纵即逝,因此人无论年岁多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适当的规划人生,才能提升生命的层次。有了生涯规划,纵使偶遇挫折也会因为有目标、有方向而不致气馁。好比远近驰名的杭州雷峰塔虽然倒了,相关单位也计划在原址重建,但是大批观光客的涌入,仍是为了参观旧塔而来。同样的,这对我们来说,代表的意义就是人从那里倒下并不是严重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从倒下的地方再站起来。

每个人的生涯规划都不同。例如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印度的修行人,第一个二十年是学习的人生,第二个二十年是服务的人生,第三个二十年为教学的人生,第四个二十年是云游的人生。而我的人生规划是以十年为一期,分别是成长的人生、学习的人生、参学的人生、文学的人生、历史的人生、哲学的人生、伦理的人生及佛学的人生。

所谓「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凡事有规划就不容易走叉了路。好比耕种,不要老是奢望神明、佛祖赐予我们丰收,俗话说:「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凡事还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因果法则是必然、丝毫不爽的。

我个人喜欢增加别人的信心,而不欢喜听人家说泄气的话,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发愤图强。但是规划自己的未来之前,要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智能、兴趣、志向和能力,才不会因为理想太高却达不到目的而忧悲苦恼。

有位徒众读书的条件并不是很具足,但却执意要念书、求得学位,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呢?」他说:「我要继续读书,我要学习做法师。」我一听,「唉!阿弥陀佛!怎么不自知呢?」其实,他烧得一手好菜,只要愿意到厨房发心服务,典座个十年,自然就能获得大家的肯定和尊敬,但是他却宁可舍去长处不给人用,以为只有读书才能做法师,实在是不了解自己。虽然「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也要用得恰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