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3)

何谓不二法门?维摩诘的一默一声雷!这就是不二法门。所谓不二,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讲烦恼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涩的凤梨、柿子,经过和风的吹拂,阳光的照耀,就能成熟而变成滋味甜美的水果,

何谓‘不二法门’?维摩诘的‘一默一声雷’!这就是不二法门。所谓‘不二’,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讲‘烦恼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涩的凤梨、柿子,经过和风的吹拂,阳光的照耀,就能成熟而变成滋味甜美的水果,可见酸即是甜,甜离不开酸。所以‘烦恼即菩提’,这是出世法。

出世法看世间,是从理上来解悟,但是在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不可以在理上废事。我们可以用理来解事,可以因事而明理,能够‘理事圆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吾人若能将‘不二法门’的哲学应用在生活上,自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

四、有时听闻佛法,觉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却派不上用场,请教大师,怎么办才好?

答:佛教讲‘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有时候自己想要这样、想要那样,但是境界一来,就无法自主。所以平常讲修行,就是要慢慢的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说得到,就一定要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补一下;家俱坏了,要修理一下;头发乱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长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仪容,都需要修理、修补、修饰、修正。乃至锅碗坏了,也要修锅补碗;鞋袜坏了,也要修鞋补袜;人的行为有了偏差、过失的时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观鼻、鼻观心地自我独居;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诵经、持咒、念佛、参禅。如果天天诵经拜佛,却是满心的贪嗔愚痴、自私执着;不如法的修行,如何会有如法的结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无内,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能修心,内外一如,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则必能凡事皆办,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应该从生活里确实来修。食衣住行、行住坐卧之间,乃至做人处事、交友往来、举心动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着衣服,庄严整齐固然需要,但是破旧败坏,只要清洁淡雅,也无不好,这就是穿衣的修行。饮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谓粗茶淡饭,也觉得别有滋味,这就是饮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简陋小屋,也如天堂,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门有汽车代步,快速敏捷;无车无船,也能安步当车,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劳负责,求全求成;做人诚实正直,求真求圆,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诚恳切,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诸如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当官的人,为民服务,守信守法,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过去禅门大德们,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种植山林、牧牛垦荒,甚至米坊筛米、修鞋补衣等,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薄、无信无义、无道无德、悭贪吝啬、阴谋算计;心性品德上的缺点不去除,正如碗盘未洗,肮脏垢秽,如此怎么能用来盛装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谓‘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让自己做人无亏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如一般人讲,做人要诚实、信用,要孝顺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说到做到,培养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转境’,自然就能发挥力量。

我们平时老是重视外面的力量,如胡适之说:被人牵着鼻子走。假如我们能慢慢训练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随境转’,让心里的力量强大起来,不随外境动摇,那就有力量了。

五、有人说,养猪本来就是要提供给人吃的,所以杀猪其实是帮助它早日投胎转世。请问大师,这种说法合理吗?

答:这种说法不合乎佛法,我们不能认定猪生来就是要给人吃,因此就能任意杀生;就如老虎也会吃人,难道我们会同意:人本来就是要给老虎吃的说法吗?

过去人好吃牛肉,现在有了狂牛症;过去人好吃猪肉,现在有了口蹄疫;过去人好吃鸡鸭,现在有了禽流感。这何尝不可以说,动物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呢?

长期以来,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现在大自然不是也在对人类逐一反扑吗?例如沙尘暴、臭氧层破洞、温室效应,乃至地震、洪水、土石流等,难道人类对这一切威胁到我们生存的警讯,还不能有所自觉吗?难道人类为了生存,还能理所当然地对宇宙的动植物加以残害吗?

所以,伤害生命的行为,都不能视为是合理而应该的事。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重视环保。

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儒家有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古人的‘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都是对生命的珍惜爱护。

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灭度后不久的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今人若能设立动物之家,让动物养老、医疗等,都是积极的护生。

现代素食风气兴盛,素食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伤或烫伤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却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杀鸡拔毛,宰猪杀牛,活鱼生吃等。在此之时,可曾体会它们垂死之痛?所谓:‘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

豢养宠物也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牢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的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管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诱杀弱小,把痛苦加诸在其他生命之上,何乐之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