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安乐死」的看法

佛教的所有经典,都是座谈会的纪录!虽然在三藏十二部经里有一部无问自说,也就是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但是翻开大藏经,除了《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以外,几乎所有经典里

佛教的所有经典,都是座谈会的纪录!虽然在三藏十二部经里有一部‘无问自说’,也就是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但是翻开大藏经,除了《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以外,几乎所有经典里都有一位当机众,由他代替与会大众向佛陀请法,再由佛陀解答释疑。例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维摩经》中维摩居士与文殊大士等诸大菩萨论何谓‘不二法门’?更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座谈会纪实。

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光山星云大师平时应邀各地讲演,他也经常鼓励信徒提问。大师自诩自己是一口钟,有敲必应,有问必答。大师解答问题,不但论理精辟,切题发挥,并且引喻说譬,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尤其往往遇有听众提出敏感尖锐的问题,大师总是四两拨千斤的展现他的幽默与智慧,经常引动全场如雷的掌声及笑声不断,热络的情绪更是弥漫全场,久久不散。

例如,澳洲移民部部长菲力浦罗达克问大师:‘世界上的宗教领袖当中,哪一个最好?’大师说:‘你欢喜的那个,就是最好的!’平时也经常有信徒好奇的问大师:‘这么多年不见,您怎么一点也没有老?’大师总是微笑的答道:‘我没有时间老!’诸如此类幽默而又机智的回答,常令闻者会心一笑,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

大师一生主持过无数的座谈会,场场精彩,笔者经常随侍大师左右,每回聆听大师智慧的问答,都有悠游法海的感觉,而当场闻法的听众,也都深感获益良多。只可惜过去多年来一场场弥足珍贵的座谈会,并未留下纪实。今因《普门学报》主编满果法师索稿,为飨本学报的读者,谨将近年来的座谈会纪录,整理成十个单元,预计在往后的几期中陆续刊出,以供大众共享法宴。

本期率先刊出的是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大师应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邀请,与一群执牌医生、准医生及多所大学的各科系学生千余人座谈。大师针对大家所提问的安乐死、堕胎、杀生等问题,就佛法与医学的观点,提出精辟的解说,以下就是当天座谈会的如实呈现。

佛学与医学交流座谈会

时间: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晚间八点

地点:新加坡滨华饭店(MARINAMANDARIN)会议室

主持人:星云大师

英文翻译:妙光法师

对象: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执牌医生及在学的准医生,暨该校文学院、哲学院及南洋大学、义安理工学院学生千余人。

一、佛教对安乐死有什么立场?

答:‘安乐死’能否施行?这是现代举世同感关心,却又倍受争议的问题。现在有些国家立法准许安乐死,有些国家抱持保留的态度,有些国家则断然否决。

中国人的思想一向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即使是一个垂死的病人,也只能尽量帮助他延续生命,怎么可以帮他提早结束生命呢?由于人把生看成是欢喜的、是宝贵的,死亡是悲哀的、是不好的,因此惜生畏死,这是正常的心理。其实如果我们能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重新调整对生死的观念,知道生未必是喜,死未必是悲,我想对安乐死的争议就会减少。

现在讲施行安乐死,谁才有权利决定?谁有资格让一个人接受安乐死?在法律上又应该负有什么刑责?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必须要先探讨解决。也就是说,即使法律准许实行安乐死,那么决定安乐死的人,是他自己呢?是医生呢?还是他的亲属呢?我在想,最爱他的人应该有权利来做此决定。但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虽然在爱的前提之下,应该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问题是谁可以证明这个人是完全爱他的呢?这是个关系重大的问题。

台北有一名妇女,很有钱,身体也很好,最爱她的儿女却希望她早一点死,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早一点分得财产。最爱父母的儿女希望健康的父母早一点死亡,这个爱的标准从何界定呢?看来还是由最接近他的人成立一个委员会,推举最爱他的人来作最后的决定吧!实在说,要求安乐死的人必定是很痛苦的,因此有人把死亡也看成是解脱。

二、医生在面对临终病人要求给他注射一针来结束生命时,应该如何安抚与应对?

答:在战场上,一个负伤的将军怕被俘虏后受到屈辱,因此拿枪命令部下一枪把他打死,以保持自我的尊严。一个临终的病人,也希望在临终时保有生命的尊严。一个人健康的时候像英雄,有病了就像狗熊,甚至觉得病容难看,不希望被人看见。所以人死以后,家属都会用布幔、床单,把亡者覆盖,不希望给人看到死相。

有一些病人知道自己的病已是药石罔效,他也不希望拖延时日,只盼早一点结束痛苦的生命,因此要求医生给他一针,以求得解脱。但这不是医生可以决定的,即使医生是出于慈悲、爱他、可怜他而给他一针,以帮助他解脱痛苦。但是纵使你有这种想法,在法律上你并没有立场,因此要由家属或将来立法,才能获得解决。

有时一个病患看似病得很严重,也许医生已宣告他的生命只剩半年、一个月,甚至一个礼拜就要死了,但其实也不一定。有一些人被送到太平间,却又活了回来,这种实例我就亲眼见过好几个。如果这时你给他一针,让他安乐死,他就没有机会重获生命了。所以安乐死牵涉的问题很复杂,最重要的是要减轻病患的痛苦,对临终的病人要安慰他、鼓励他,给他求生的意志与力量,让他心理上不痛苦,这是最重要的,至于是生是死,那是自然的结果。

三、根据以上论点,为什么说最爱他的人有权决定要不要给予安乐死?

答:佛教讲不杀生,这是绝对的,但也不是必然的。有时候一个坏人杀了许多好人,站在慈悲,站在维护公理和正义之下把这个坏人杀掉。杀了他之后,我有功,也有过,杀人终究要受罪业的果报,但相较之下,杀人的罪过比较轻,维护公理正义的积极功德是比较大的。

有在佛经里,佛陀于因地修行时,曾为了救五百个商人而杀了一个坏人,所以杀生有时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慈悲。只是小乘佛教对于杀生的问题,往往宁可舍生也不去伤害虫蚁;反之,大乘佛教则会权衡轻重,为所当为。例如在国与国发生战争的时候,为了救国,他会挺身杀敌,或是为了慈悲救人,他也宁可自己担负业报而牺牲自己去杀生救人。所谓‘有爱则可平于天下,无爱则家庭不和’,所以在爱与慈悲之下决定许多事情,就如大乘佛教里所说的‘饶益有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