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第一章 归依三宝

纯智法师,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纯智法师

第一章    归   依   三   宝

为什么要有戒律?

答: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限,也仅仅是一念之差别。为了警策公民,不要犯错误,所以要制定法律。主要是保护合法的公民,不受伤害。佛教之有戒律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有这样那样的习气毛病,而修行的道路是漫长的,稍微不留意就会犯错误,那么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所以就一定需要有戒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少犯错误直至不犯错误。特别是在现世,修行人的根基差,若没有戒律来约束,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戒律至于修行人——是生命,是必不可少的。

佛陀为何制定戒律?

答:佛陀弘法的最初数年,根本就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马上就开悟证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佛弟子,因为大家本来就是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于一个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亲的逼迫,为了给家里传宗接代,与原来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淫戒。于是,佛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讲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渐渐地制定起来了。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是为了保护佛弟子们戒体不失,也是成道的助缘。

戒的功能是什么?

答:戒的功能是在断绝我们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如《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事,今世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世作的是。”如果我们不造生死之因,那么生死又奈我何!戒的主要作用是,正确的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有关怎么做,或者有关做的要做等等。

我认为戒律是修行的束缚,法师认为对吗?

答:是错误,也是谬论。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佛教弟子的一种束缚,实际是佛弟子解脱道的助缘,是僧团的防腐剂。佛教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教化的依据,那么佛教将会是自私自利,乌烟瘴气;佛弟子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日常行止规范的依据,了生脱死是很不容易实现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戒律也不适宜了,会消除吗?

答:不会的。前面已经讲过戒律对于佛教的重要性了,再简单地讲一下。佛在灭度时,告诉训诫后世的弟子,应当以戒为师。因为佛已经灭度两千五百多年,也只有以戒为师了。佛教只要有戒律存在,佛教的本质就不会变,佛教就会永远存在。反之,没有戒律,佛教也就不存在了。末法时期,特别要提倡持戒的风气,这样才能让正法久住。修行人如果没有戒律来约束,那么了生脱死是很难实现的。

为什么要以戒为师?

答:因为佛在灭度的时候,告诉后世的弟子,要以戒为师。戒为佛制,尊重与遵守戒律,就是尊重佛陀。唯有以戒为师,才能有警策,约束自己守戒,也能协助和保护他人持戒,这样学佛才能有收益。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兴盛。

刚刚步入佛门有哪些步骤?

答:入佛门有三个步骤:第一必须受戒;第二必须学戒;第三必须持戒。

为什么要受戒?

答: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神圣与尊严,在于佛教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刚步入佛门的第一件大事情,就必须要受戒——归依三宝。不然,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不被我们佛教所承认。是个门外汉,当然也得不到多少学佛的好处,也就是种一点善根而已。

在家人的戒有哪些?

答:1、归依三宝;2、五戒;3、八关斋戒;4、菩萨戒。

归依三宝是戒吗?

答:有些人认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而归依三宝后也有三种禁止:一是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邪魔外道;二是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三是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戒的特征了。

佛法讲平等那么戒也是平等的吗?

答:佛法讲平等,是讲性体上的平等,也就是立足点上的平等,而不是讲事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尊卑、前后的平等。佛说众生皆可以成佛,是讲皆有佛性,但是由于无明,佛性未显现,要有漫长的净化过程。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有等级和层次的,从归依三宝至五戒至八戒至菩萨戒(以在家戒为例),层层增加,层层提升,以归依三宝为基础,菩萨戒为具足。比喻为例;归依三宝——小学生;五戒——是中学生;八戒——大学生;菩萨戒——博士生。博士生当然能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题目,小学生怎么能做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的题目呢?学佛也是如此,必须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这不是佛教执着,而是必要的修行层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