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斋立毙── 湖北,王某,见屠夫宰猪,耳闻悲惨之声,即誓愿茹素。不料三年后,忽染恶疮,苦痛异常,对于茹素,心生退悔。其友慰之曰:‘君持斋人,必佛力庇祐。’王悔,友曰:‘汝如不欲此斋,可卖与吾否?’友曰:‘一日斋,一分钱,三年当得银十两八钱。’王喜,立即善券得银,翌日开斋。深夜,王君梦见二鬼,骂言:‘百日之前,汝寿已尽,以持斋故。延至今日,今既售斋,汝命已透矣!’忙请二鬼,暂缓一夕,我当退银,誓复长斋。友曰:‘昨持券归,即于佛前焚化矣!’悔恨立毙。 ◎《法华经》:‘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证道歌》上说:‘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Part 7 觉悟者的法音 我一时专致于一件事。 当我用齌时,我用齌。 当我睡觉时,我睡觉。 当我坐禅时,我入定。 这就是我的实践。 觉悟者的法音 ◎菩萨即是一个包含悲智两种矛盾力量的生命。 他以智慧观无一众生存在;而又欲以慈悲来渡脱它们。 他因有消解这些矛盾态度的能力,故能成其伟大,并能自渡又渡他。 ◎当我们把这个世界看成‘不过是种种法而已’时,我们才是如实观察世界。 ◎巴利佛典:‘此心极光净,而却因外来的烦恼而杂染。’ ◎巴利佛典所描述的佛陀以无所保留为荣,一切关于解脱之知识皆倾囊而出。 ◎引领了许多喜爱赞美佛陀净化生命及献身人类利益的心灵。 ◎佛陀在《宝积经》对变戏法的跋陀罗所言: ‘众生的喜乐与所拥有的,皆为各种行为所变幻的出来的;僧团是由法所变幻出来的,我自己是智慧所变幻的,一切均由各种复杂的因缘所变幻出来的。’ 换言之,这世界是一变幻不定的景象,如幻如化的众生为如幻如化的救渡者,从如幻如化的苦中所拯救,救渡者告诉众生一切存在并无不变的本质。 ◎僧伽与精舍乃是佛教运动绝不可少的基础,他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一具体而活生生的社会实体。 ◎空义是生命的究竟实相。 ◎‘我一时专致于一件事。当我用斋时,我用斋。当我睡觉时,我睡觉。当我谈话时,我谈话。当我坐禅时,我入定。这就是我的实践。’ ◎‘朋友,不要因我所说就相信我;不要相信似是而非的道理;不要相信逻辑推理;不要因为有人赞美一个出家人,你就认为他的话一定要被接受。抛弃任何偏见,自己作出明智的决定。朋友,想一想认真地花六个月的时间想一想。’ ◎佛陀的诞生给黑暗、痛苦中的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放弃了苦行,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边,端身正坐于菩提树下,观察思维缘起法,如是禅思,终于获证菩提,成为佛陀觉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并把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传播给人类。 ◎佛陀首先是一个人。他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成佛。大彻大悟后,他在人间宣说他所觉悟的正法,利益教化众生。 ◎佛陀的出现,使人类的尊严、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所以佛法主要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鬼和神。 ◎佛陀是人,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并不是神。 他是人类和一切众生的导师,是一位智者、仁者、觉者、圣者。 他为世间有情开辟了一条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脱大道。 ◎正因为佛陀是人,因而能对世间众生生活的实相,有深入透彻的了知;正因为他还是一位觉者,因而能恒顺众生,随机说法。人类礼拜他,并不是为了得到他的恩赐,而是出于一种尊敬、感激之情,把他当成一位导师,以他为榜样,以期像他那样,觉悟真理。 ◎修行人是真理的探求者。 ◎重视佛陀应世的本怀; 人们要做的,除了信仰他,礼拜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学习他,乃至在生活中体验他的教诲。 佛教虽然重视信仰,但强调正信,而正信的基础,就是智慧,佛教虽然倡导自我解脱,但更重视慈悲他人。 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战胜了自我情感的人确实是慈祥可爱。 他们对万事万物无贪无嗔,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这些就是我与众不同之处。 ◎我常住寂静,不被情感所染,清除了一切不净,远离生死烦恼,圆证了真理。 ◎憍陈如,时刻清醒自己的头脑,从自我幻梦中解脱出来,在无我思想指导下,观察整个世界,从而你就能探索整个世界。 ◎我的教法就是整治三种恶源,即身、口、意。 ◎觉者:‘智慧具有如实洞悉《法》的本质。它能除去那遮掩法性的迷惑黑暗。 它具有无误的显示力。因为经说:“住于定者如实知,如实现”依定才能产生智慧。’ ◎菩萨在修持智慧上有两种不可缺少的内容:‘永勿舍弃众生,了悟一切众生皆空的真谛。’ ◎每一事物皆‘缺乏自性’,且并非真正存在。 ◎我们整个人即是仅由五蕴所构成再膨胀扩充其意而来的,而其中却是空无的,因为当中根本无一个中心的自我。所谓整个人并没有任何真正是属于它的东西。 ◎月称论师所说:‘借来的钱不能算是自己的资本。’ ◎‘无二’在完美的灵知中,所有的二元对立皆被消去,主客无二,涅槃与世间为一,存在与非存在不相离。 ◎空又称‘如’ 这是说能如其实际情形以掌握实情,不加予任何观念在其中。 ◎‘无得’实在即是自我舍离,或完全泯除自我的围绕。 它是最高德行的象征,若没有抛掉各种德行则无法察觉到此最高德行。 ◎空的义理不是教你支持一种理论以反对其他的理论,而是用以扫除所有的理论。 ◎空是超乎是与非的。 真理是在是非的中间,位于空境的人对任何事物既不偏肯定亦不偏否定的态度。 ◎与任何事物对抗或斗争,是与圣人之心相背逆的。 圣者的宁静境界的即是中观辩证法的泉源。 ◎佛陀说:‘我不与世间争,而世间与我争,知法者不与世间争。世间说不存在者,我亦说不存在。世间说存者,我亦说存在。’──(也利,相应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