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法空的真理。换句话说,从我空、法空的真理来观察,这个杂染的法不可得,清净的法也不可得,这个是唯识性。
请问师父,我们刚开始听《<楞严经>要义》听不懂,怎么办? 整部《楞严经》我们要讲两年,开始《要义》的部分只是先带大家走一趟,所以有很多观念你们听不懂,很正常。你要听得懂,那你后面就不要听了嘛!对不对? 我们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吗? 《楞严经》所加被的正是我们这些生死凡夫,还有法执特别重的二乘人。你看经文开始:“是时如来敷座晏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其实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是后面的三卷半的纲要说明。佛陀当时虽然是为所有与会的大众开演,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上说,这个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凡夫跟二乘人根本就听不懂,必须要等阿难尊者示现堕落,然后启请佛陀开演首楞严王大定的法门,详细地破妄显真,再开显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当中,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于凡夫是后面才受益。 我们讲开悟的《楞严》,《楞严经》到底是要帮助谁来开悟呢?主要是凡夫跟二乘,因为我们不开悟我们就一辈子跟妄想纠缠在一起,我们分不清楚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实。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总是觉得第一个功德不能圆满,第二个功德不能够持续,不能够一切事究竟坚固,不能够究竟也不能坚固。因此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有必要先把心态调整好,把心带回家,就是所说的明心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本经的当机众其实是凡夫跟二乘,这些十方来的菩萨其实早就觉悟了,他们只是做影响众。 第二点我们看到这个发起序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蕅益大师说,佛陀说《法华》之前先入了一个很深的三昧,从三昧当中放白毫光,照耀一万八千佛土,当中的很多很多的菩萨在修习六波罗蜜的功德,在一念清净的光明当中显现六波罗蜜,然后再说《法华经》。那么《楞严经》不同,《楞严经》的发起序是阿难尊者在托钵的过程当中遇到杂染的因缘,才引发了佛陀讲《楞严经》。这就说明《楞严经》是引导一个凡夫的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样找到自己的家,怎样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它的发起就是从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所以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一念的神咒而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 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发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法华经》是佛陀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一个依体起用,从一念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是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这两个不一样,我们从发起序它的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消息来。 我们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 我们总有一天会到达死亡。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烦恼的势力,你平常都不对治它,临终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比如房间里面有垃圾,你不去扫它,它不会自己消失掉。这是因缘所生法,佛法不讲自然外道。我们生生世世在内心当中栽培了爱取烦恼,你不把它消灭掉,它永远是在的。 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不去修观来对治这个爱取烦恼,到临命终的时候就会有两个功能出现:一个是佛号的功能,一个是爱取的烦恼。结果不幸的是,我们心中的爱取烦恼是多生多劫熏习而成的,是熟境界;念佛是今生才发心的,是生境界。我们贪爱的时候是专心地贪爱,念佛的时候还夹带妄想。这两种势力的强弱不同,而我们内心的功能是强者先牵,所以就不得力了。 蕅益大师说,没有平常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我们平常就是迷惑颠倒,却奢望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这根本就不切实际。念佛法门虽然不断烦恼,但是这个人的烦恼一定是很淡泊。假设我们在平常不修观,心中的颠倒在临终的时候就会现前,把佛号给消灭掉。 彻悟禅师在《净土八要》中讲,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行之要务,就是你这个佛号对烦恼要有调伏力,当然这个调伏包括止、包括观。你要让你内心当中对于佛号的归依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就是说当佛号现前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调伏。 所以念佛法门事实上是两个内涵:第一个是有所破坏,是对三界爱取烦恼的对治;第二个有所建设,这是对弥陀功德的归依。 学习《楞严经》的方法:常复习,跟进度,静思维,内安住。 学习《楞严经》,最好你要跟得上进度。你大概上到哪里,你就要把它复习。因为它的经文是一个非常紧密的结构,前面会影响到后面,尤其前面在建立观念的部分,你要没有建立起来,你后面就听不懂。而且你要去思惟,你要静静地思维,这个法门你要很静很静地向你的内心世界去思惟,不要向外,你越往内心的深处思惟,你越能够找到本经的真理。 有些在家人有烦恼,为什么不能克服呢? 在调伏烦恼过程中,“觅心了不可得”扮演非常重要的脚色。有些人的心很容易从杂染的功能转成清净的功能,但有些人就转不过来,即使修不净观也转不过来。有些人不修“觅心了不可得”的无生观,所以他就一直认为这念头是真实的,它有真实体性,那么要扭转这念头就有困难。只要你有一次经验,在打坐时能观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名无生。”或是观察“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依此法语来做观察,你会发觉邪念的本性是不存在的,若有这样一次的经验,这对你的修行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当你从清净本性的角度来观察这妄想,这时你要扭转它就比较容易。总之,若修从假入空观,观察它的无生,再从假观中观察它是不净,这样就能达到寂静。心若寂静,外境颠倒的诱惑就不存在,内心的欲望也随之消灭。释迦牟尼佛说,这是迦叶佛的传承,迦叶佛时代传承给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再传给弟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