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四无量心 慈悲的培育(性空法师)

修习四无量心 慈悲的培育 性空法师 心平平衡衡,对待所有众生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心平平衡衡,破坏心的限制,心的限制就是我们的分别; 发达四无量心,是圆满菩萨道最重要的修炼。

修习四无量心

慈悲的培育

性空法师

心平平衡衡,对待所有众生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心平平衡衡,破坏心的限制,心的限制就是我们的分别;

发达四无量心,是圆满菩萨道最重要的修炼。 四无量心释义

〔心平平衡衡〕

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四无量心(appamannA),在《阿含经》中又名四梵行、四梵室、四梵堂、四等心;《清净道论》称四梵住(CatubrahmavihAra)。

为什么称为无量呢?因为它普缘一切有情,对治无量戏论、烦恼,且牵引无量福德,招感无量果报。就其圆满与真正的本质而言,缘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是没有任何局限,没有排他性、不公平性。达到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阶级的众生,都不会怀有瞋恨,也不会有爱执,心「平平衡衡」。

〔最胜、无过失〕

为什么又称为「梵住」?在《清净道论》中,依「最胜」和「无过失」而称四无量心为「梵住」。「梵住」一词可解释为心超越、崇高的状态,或似梵的住所。这四种心之所以最胜、崇高,是因为它们以最正当、最理想的行为对待有情。

「无过失」是从梵天的角度说的,梵天是印度婆罗门教最尊崇的主神、创造神,也是佛教宇宙观中天界的神,祂没有瞋恨,住在慈悲大爱中,而无有过失。如果以持戒与禅修培养慈、悲、喜、舍等四种心的修行者,被认为可以达到等同梵天的境界(brahma-samo),在未来将能投生到相应的梵天界,因此说这四种是似天、似梵的心。

〔心的家〕

「梵住」之所以称为「住」(vihAra),是因为我们应当使这四者成为心时常停留的居所,感觉像在「家」一样,而不是偶尔短暂地拜访,又随之遗忘的地方。也就是说,要让这四者完全充满我们的身心,展现在一切日常活动中。

〔慈是王,悲、喜、舍是不同面向〕

四无量心的意义在《阿含经》中并没有说明,依《大智度论》卷二十所列举阿毘昙中的解释,慈是「与乐」,就是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给予众生世出世间的利益。悲是「拔苦」,怜悯众生的苦难,并设法拔除苦因,使他们远离苦恼。喜是「随喜」,见众生离苦得乐,心生欢喜;见他人功成名就,随喜赞叹。舍是「心平等无执」,舍前三种心,不憎不爱,怨亲平等。分别来说,此四心的意义并不相同;综合来说,四心以慈心为王,悲、喜、舍心是慈心不同的面向。

四无量心的重要性

〔对治烦恼〕

四无量心有对治烦恼的功能,慈、悲、喜、舍四心,分别对治瞋恚、恼害、嫉妒、爱憎四种烦恼,令心得到清净安乐。

〔诸善根本〕

四无量心是三乘学人由凡入圣的基础,从凡夫到声闻乘最高果位的完成,乃至佛智的圆满都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

〔无漏解脱〕

由于四无量心通于婆罗门的修持,早期佛陀说四无量心,是希望佛弟子依梵住而行,因此四无量心被视为世间善法。然而,在《阿含经》中提到,四无量心又可称为无量心解脱。如果慈、悲、喜、舍四定,与七觉支俱时而修,是可以达到无漏解脱的。

〔圆成菩萨道〕

菩萨以救济并广度一切众生为弘愿。这难行深远的大道,若没有四无量心作基础,很容易心生退怯。菩萨因为修习四无量心,所以能将心胸开启,时时欲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可以多所饶益众生。

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应该深入体解慈、悲、喜、舍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修习,耐心地培养,让这四者完全充满我们的身心,从「有量」的慈、悲、喜、舍心,逐渐步入「无量」的慈、悲、喜、舍,成熟有情、庄严国土,圆成菩萨道。

〔修习的下手处〕

四无量心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培育修习呢?可以从日常生活及禅修二方面下手,从这两方面开始,彼此相辅相成。这也是依照闻、思、修次第的学习 ──先从听闻熏习来理解四无量心的意义、修习的目的等等;接着,时时以这四种心当作行为的准则与省思的课题;再来就是将其作为禅修的业处。有系统地、持续地修习,破除心的限制,将这四种特质深深地融入身心,变成自然的习惯。

以下将具体、有系统地说明慈、悲、喜、舍的修习方法。

总说慈悲观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四无量心中,慈悲常一起连用。慈心是培养无分别的爱,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如果没有无量的慈心,悲、喜、舍等无量心,也无法达到高的层次。慈心是给众生快乐,而悲心是不忍众生苦,二者虽然不同,但我们常把它们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味道。慈悲是菩萨最重要的德行,如经典中有「(菩萨)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大正》卷二五,页256c)。因为「慈以功德难有故,悲以能成大业故」( 《大正》卷二五,211c),所以经论常以种种文句赞叹慈悲,若无慈悲心就是自修自证的自了汉。

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象征,菩萨甘露遍洒,拔苦与乐。印度或XZang的观世音菩萨是男性,在中国,观世音菩萨多数转变成女性。为什么会转变成女性呢?这其中有它隐含的象征意义 ── 如同母亲的爱。就像《慈经》中说:我们对待一切众生,要如同母亲对待自己唯一的孩子一般,永远呵护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

在印度,观世音菩萨是很厉害的大修行者,祂的造像与印度的大神湿婆很类似,因祂能吸入很多毒物,就像孔雀喜欢吃有毒的食物,当牠吃入有毒的东西后,牠的羽毛就会愈来愈光彩亮丽。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就像大地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愿意将众生的苦水、毒素全部吸进,祂的身体却会愈来愈发亮,转变成好看的蓝色,骑坐在老虎背上,威武有力。

所以观世音菩萨有两面,一是勇猛力士,像湿婆、马哈嘎拉;一是仁慈柔和,像母亲。印度、中国的观音各展现不同的一面,我们学习做观世音菩萨,这两方面都要学,才能拔苦与乐。

〔以慈悲为修行的支持〕

四无量心的修行,特别是慈悲观,应该变成我们修行的支持,慈悲心的修行和心的光明及身心轻安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我们修止还是修观,光明和轻安是不能分开的,而修行的成就是靠身心的轻安和止观的光明。有了它们,身和心的远离才能成就,才能感觉断修和乐修的快乐,发达所有修行的功德。

慈悲心是很亮的心,很柔软宽容的心,它能够让我们平和地面对生活上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缓和、纾解紧张跟不安,为自他带来喜悦与希望。我们修习安般念或不净观时,有时会觉得枯燥、无趣,或者出现障碍,此时要修习慈悲观来调和身心,突破困境。靠慈悲观修行的支持,可对治修行过程中所有的障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