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艺术 (慧律法师讲述)(14)

所以,人死以后是依什么力量而去呢?从三种力量去;一般人面对这三种力量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第一:随念而去——随著起心动念而去;第二:随习气而去——从物理学上讲是一种惯性作用;第三:随业力而去——我们造

所以,人死以后是依什么力量而去呢?从三种力量去;一般人面对这三种力量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第一:随念而去——随著起心动念而去;第二:随习气而去——从物理学上讲是一种惯性作用;第三:随业力而去——我们造什么业,就随业力而转。大部分的人这三种东西没有办法控制;念头无法控制,习气无法控制,业力无法控制。,不是说要出世为人就为人,升天就升天,这无法控制的。

我们说念头分为两种。一种就叫粗浅意识,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茶杯,想喝茶就可以打开杯盖来喝,这是可以控制的,可以直接感受的,这就叫粗浅意识。一种叫作微细意识,无法控制,比如作梦是无法控制的;还有,人没作梦,睡了一夜之后又能醒过来——这就是微细意识中的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它没有脱离身体。一般所说的灵魂,就是最微细的第八意识。而第七意识可通前六识,故第七意识就像桥梁一样,对内则执著第八意识。所以,我们执著自己的灵魂,什么叫作‘灵魂’呢?灵魂就是本性著迷。

本性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清清净净,若一念不觉被迷了就叫作意识。粗浅意识分为粗中粗和粗中细。微细意识中也分为细中粗、细中细——微细意识中有第七意识与最微细的第八意识。总之,粗与细分成四种,粗的底下分粗、细;细的底下也分粗、细,这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讲的。因此,我们身体当中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这是根本无法感觉到的。

连感觉都没有办法觉察到的,我们执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一秒钟都在执著,晚上睡觉时,蚊虫咬右脚,绝对不会去打左脚,全身每个地方都充满著意识,也就是神经的执著。换一个生理学的角度,意识叫作神经系统;其实,意识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而神经系统是生理上一种很敏感的东西。唯一的办法(勉强)可以用这样来解释,让我们大致上有一种观念而已。我们今天就这样稍微地对‘意识’作了一点分别。

所以,会不会修持相差很多,‘善于用心一日如千劫,不善于用心千劫不如一日。’也就是说会用功修行的人,正确修行,功夫就很深,就是从微细的意识去下手。一般人拜佛都是凑热闹似的,拿著包袱跟著别人走;人家灌顶跟著人家灌顶,也不知道自己修些什么?都没有安静下来想一想。所以,我们的修行都是错误的,都用‘浅’意识;心理学上说‘深入’意识,修行必须从第七意识下手,从根直接斩下去才会断,不从第七意识下手不可能断无明。

今晚师父向你们交代四件事情,第七意识有四项最难修持的,这四项就是根本烦恼,第一:我见。第二:我爱。第三:我慢。第四:我痴。以上是第七意识中,四个顽强的自我。

我见:就是对自己的见解特别地肯定,什么人讲他,他全部不接受。对自己所看到的产生强烈的主观,包容不下别人的客观意见。举凡一切事情都持强烈的对立法;人家是善意的建议,他也认为别人是恶意的批评。有‘我见’就是‘特别肯定自己看到的’。全世界的人,‘我见’都非常强烈。

比如说,有个大企业家,有人劝他拜佛或念佛,他会说:‘我不会那么傻,这么年轻不会享受,还去理光头拜佛。状元囝仔还未生,喝得茫茫来享受人生。社会上每个人都像出家人,就不会进步了。’他认为自己的见解,非常正确,这就是‘我见’。

几乎所有的人都存有‘我见’,夫妻两个人为什么吵架?为了我见(两人看法不同)。今天,我们若会做人,太太发脾气时,当先生的该自问:‘她跟我的意见不同,真的是她错吗?’如此一来,想到夫妻的争吵也许是因为自己的问题,不是对方的错,‘我见’就会慢慢的减少了。

世间人‘我见’如铜墙铁壁,我要这样就是这样,我死也不低头。有句话‘不食嗟来食’:从前闹饥荒时,有钱人煮了一些东西出来;有一穷人过来,富者就说:‘喂!来吃!’口气相当粗鲁,穷人听了很不高兴:‘你那种口气,我宁愿饿死也不吃!’表示一种骨气、很有志气——他那样侮辱人,我们可以不吃!但是当有钱人发现自己的错误来表达歉意时,穷人还是坚持‘不吃’的话,受苦的就是穷人自己了。为什么不能原谅别人一时的错误呢?这就是如佛所说的:‘我见如高山,不能入道。’开门见山是‘我见’太深了。太肯定自我会没有朋友,若有只是表面的朋友。‘我见’太深,与朋友相交就不可能推心置腹;不能容纳别人是‘我见’的缘故。

其次,‘我爱’:爱是一种情的东西,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朋友情,情重就是‘爱’。但‘爱’到最后成为‘恨’,这种东西都是一体两面的;这种东西带给世间的是烦恼。

比如说:到了百货公司,走到化妆品的柜台,有KISSME口红、太阳水粉饼、眉笔......各种东西都是所爱的,若没有买会感到很痛苦;看到漂亮的衣服,回来之后一直想著。‘我爱’就是对客观环境的存在,没有办法产生自我的克制力量去突破它;所以,这种‘情执’无可奈何。在生理学里面讲男女欲望饮食,均非理性所能克制的。所以说饱饭知廉耻,一个人吃不饱就无法谈礼义廉耻。

一个人碰到男女关系,常常是没有办法理性化的;男女之间,有时候用道德、用法律或用舆论,都不能束缚它!它不是理性所能克制的。

若不是大修行的人,是无法突破此关卡的,这是一种‘情执’啊!因为‘我爱’,就会爱发脾气。有时我们遇到小事本来不想发脾气的,但最后还是‘爱发脾气’。生气时控制不住就得罪别人,事情结束以后又会产生愧疚之心,想到当时,自己为什么脾气这么大呢?爱发脾气习惯以后,不发脾气就产生痛苦了;没有人跟他吵架,他也会发脾气、拍桌子。

‘爱’包含了我爱金钱、名利、色。‘爱’是一种‘情执’,换句话说:‘爱是一种感情上的变相。爱的升华叫作慈悲,而爱的束缚就变成一种恨。’所以,恨是最低级的,爱是中等的;因为爱还可以滋润、增长彼此之间的感情。爱也可以救人,但是爱本身却含有强烈的占有欲,变成有你、我之分的爱。

国父不讲‘爱’,他讲‘博爱’;儒家说‘仁慈’,仁者忠恕之道;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慈悲就是爱的升华。‘爱’,其实是很难断的。

因此,若要断爱,可以的话,就出家修行。若在家修行,能单身修行,阻碍较少。人对于情的执著很重,要破感情关很困难。

但有人会说:‘若全世界的人都去出家,世间将变成怎样的社会啊!’有一位广播电台的小姐,跑到寺中访问我,她说:‘全世界的人,大家都像你们落发,这个社会、国家会变成怎样呢?’我说:‘对啊!我第一个问你,你就不出家了,哪有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出家呢?从佛陀以降有多少人出家呢?’世间的年轻人,大部分人都要结婚生子,很少有人要出家的。像女众,若要她出家,她会对著镜子说:‘我头发这么漂亮,怎可理掉呢?理光头不知成什么样子?想到出家,我那堆衣服不知要如何处理?’顾虑得很多很多,没那么容易啊!所以,爱的执著是难以除掉的,很难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