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31—华严经解分22十地品之三第五地(9)

— ( 1 )三界见惑,( 2 )欲界思惑,( 3 )色界思惑,( 4 )无色界思惑,( 5 )无明惑。),依第二解,使众生由闻佛法喻如舟车可运载到达四德涅槃之岸。 3 、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灭道二谛是出
1)三界见惑,(2)欲界思惑,(3)色界思惑,(4)无色界思惑,(5)无明惑。),依第二解,使众生由闻佛法喻如舟车可运载到达四德涅槃之岸。

3、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证悟的因果。苦谛是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为贪嗔痴诸迷惑是苦因。灭谛是消灭烦恼,证涅槃果,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4、佛初转法轮说四圣谛三转十二法轮,教史上称此次说法为转法轮经。

5、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也是有具足三宝的开始。(最初的具足三宝: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法,僧宝是五比丘。)

 

再来学习十二缘起。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无明 ─ ─ 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愚痴或迷暗的意思。此无明是生死的根本。
(
) ─ ─ 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有时作恶,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
 (
)─ ─ 初入胎心识,由过去惑业动力,遇缘托胎受果报,成为现在之生命。
 (
)名色 ─ ─ 「名」是精神,「色」是物质,是成立生命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形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