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布施心态才有真功德(2)

也就是说,当你每兴奋一次,就“中毒”一次。因此,不管你修行得有多精进,也不管你修行的境界有多殊胜,你都是在修行累积功德中掺毒,故亦非 “真修行”。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作才是“真功德” 与“真修行” 呢?
也就是说,当你每兴奋一次,就“中毒”一次。因此,不管你修行得有多精进,也不管你修行的境界有多殊胜,你都是在修行累积功德中掺毒,故亦非 “真修行”。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作才是“真功德” 与“真修行” 呢?我们先看看佛陀在《像法决疑经》中所告诉我们一些依循的准则吧!

佛陀说,他老人家入灭之后一千年,众生开始进入像法时期,从这时期以后的众生就都很可怜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虽然勤苦修行,但不懂如来正理,因此所作甚多却获报甚少。许多人虽然也是在作各种善事,但却大多是求名、求利,不然就是要胜过他人(种“修罗”因),因此不是真心想要修行求解脱出三界。

像法时期以后,不管出家众或在家众竞相到处建寺盖庙,因此寺庙、佛像处处都有,不仅山林旷野或城中马路上有,就连巷子旁、脏臭秽恶之处也都有寺庙、佛像的踪影。寺庙虽多,有很多却任其老旧颓废无人管理。这时候大家虽花钱盖庙、供养三宝,但对三宝却不生敬重。也就是说,大家虽然花了很多钱在盖庙、斋僧,但却着于功德相,求名、求利、求胜他,贪念布施之功德大小。

佛陀又告诫我们,与其盖了一大堆的新庙,又任其毁坏不管,获罪无量,倒不如将一些老旧而破落毁坏的塔庙、佛像与经典,重新加以整治、修补,反而功德更大,其福甚多。这一点告诫,对已处末法时代的我们,真是一针见血,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警惕的啊!

此外,也有众生看到别人布施作功德,为了名声、为了面子,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花大钱来布施,但是当他看到一些贫穷孤苦的人,却对他们百般刁难与呵骂,还把人家赶走,连一分钱都不给。佛陀说这种布施的人,叫做“颠倒作善”、“痴狂修福”,是“不正修福”,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们花费了大笔钱财,却获福甚少。

佛陀进一步的说,如果有人以无量之身供养十方佛菩萨及声闻圣众,不如有人布施畜生一口之食,后者的功德比前者大了百千万倍以上。佛陀更明白指出“布施” 的真义,他在许多经典里面说到的布施,主要是希望出家、在家人能修慈悲心,以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

但是很多学生却不解佛意,而专施“敬田”---佛法僧三宝,不施“悲田”---贫穷孤老乃至动物。在这两种福田当中,以布施悲田功德最大。虽然从外观上看起来,布施的表相都只是把钱拿出来,但随着你发心不一样,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当你又要布施盖庙、斋僧、赞助法会、打斋时,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过多的兴奋?有没有要把别人比下去的心?是不是因为别人说这样作功德很大,所以你才肯掏出钱来布施?还是说,你是真心出于虔诚与恭敬,希望因为你的发心,使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帮助与利益而得到解脱!

修布施,希望得大富,就变成福德。三轮体空,什么希求都没有,就变成功德。布施要紧的是心地清净,不著布施的相。不要常念“我对哪人有恩,我对他有多好”,有这个念头就变成福报,就不能得定。清净心里那个福,尽虚空、遍法界是你受福之处。心量大,没有障碍,福就大。

在精进学佛之余,是不是也应该常常让自己好好冷静下来,放松身心,仔细看看自己背后推动你修行的那股动力,到底是贪与慢,还是一心求解脱痛苦无明以及一心为利益天下苍生的所谓“智慧”与“慈悲”?因为只有悲与智双运,才有可能让你真正超脱三界之苦,究竟解脱!

修布施是大慈悲,点点滴滴积资粮。

劝君舍得再舍得,净生西方得自在!

阿弥陀佛!摘自  净土修行必读第四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