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说僧过恶,重罪

净土》杂志  2011年第4期

为什么说“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 《净土》杂志 - 《净土》杂志

作者:妙音

我是一个很会看别人缺点的人——估计这是所有小聪明的人的通病。所以我一直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别人做错了,还不允许我们去说?没道理嘛。在一次参加法会,诵经后的开示中,引导法师的一番话语,使我茅塞顿开:“僧人不如法,你观过,那你仍然造的是恶业。因为恨、怨、恼、怒、烦,是五毒,是大烦恼。当看到别人有过失又传给其他人时,你的心里就产生这五毒。这时你心里所缘的显然不是善法,而是恶法。心缘恶法当然果报也不好,这是业决定的。”

原来如此!与善所缘,令人安住;那么与恶所缘呢?令人卑劣。所以,即使别人真的做错了,你去观过,去散播,这只能证明自己也正在与恶为邻,掉入了粪坑。

先看一个“宫占一悔过愈宿疾”的真实案例:

宫占一患病数年,初感胃痛、消化不良,后来发展到经常咳嗽、心跳、气短、严重失眠、剧烈胃痛、咳血、食欲大减,乃日渐消瘦,十二年生瓜果不敢入口,多方医治不见效果。

是年冬,宫占一在久病缠身医治无效的情况下,一天,信步走到辽中县道德会,听邹某讲演,内容是“恨怨恼怒烦与疾病的关系”,这引起宫占一的极大兴趣,会后,他亲自向邹某请教。邹说:“你由于长时期生闷气,但还说不出,所以才得这种病。”宫占一问:“那么我的病怎能好呢?”邹说:“你过去尽看人家不对而生气,岂不知看别人不对,你就生气,这么气本身就是过错,气出病来不更是过错吗?今后如能翻过来,专找自己的过错,认真悔过,把过道出来,病就好了。”这番话好像对宫占一的天门盖猛击了一拳,说得他顿时冒汗。宫占一在回家的一路上,暗暗地下决心,今天我一定向母亲叩头悔过,但又觉得不好意思,想来想去,有办法了。一进家门见母亲正在炕头坐着呢,他便走到祖先堂前,噗通一下就跪下了,口述自己有罪,长年来埋怨母亲,生母亲的气,这是我的不孝啊!说着说着,便转身面向母亲跪述自己过,哪回埋怨母亲,哪回又惹母亲生气……竟而痛哭流涕,母亲惊异地说,你今天才知道你不对呀!这时宫占一出了一身透汗,只觉得脏腑之气机通畅,轻快异常,多年沉疴,从此顿消。殊不知久药不愈的病,竟而痊愈了。

宫占一的病无疑是由于家庭伦理关系上的障碍引起的,找不到病根,单纯用药又怎能解决问题呢?“心病还须心药医”不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吗。要进一步追究,他的病源,还是从他伯父身上引起的。伯父一生未婚,常住在占一家,占一有时为了特意照顾孤独老人,给伯父买些点心,母亲看见便不乐意,叨叨咕咕,既不满意儿子,又不满意大伯哥,占一听着,只是不作声罢了,但心中和母亲过不去,因此积郁成疾。

其实按照常理,宫占一孝敬伯父是合情合理的,甚至是值得赞扬的,反倒是他母亲不满意他这么做有些不妥,该受到批评。也就是在第一步上,宫占一是对的,他母亲是错的。可到了第二步,宫占一对母亲的错误不满,看不惯,生闷气,这就是“观过念怨”了,就是与恶所缘了,自己也就有罪了,从而落下疾病。

可见,他人即使错了,自有因果,而如果我在心中嫉恨他人的过错,自己也会有因果。佛陀曾说过一句了不起的话:一切众生每天都在做伤害自己的事情。譬如说,你仇恨一个人,你愤怒一个人,你还没伤害到他,你的清净心已经失掉了。所以,如果问为什么“说僧过恶,犯大重罪”?因为,不管是谁,你去观他的过,都是一种罪;而如果他是僧人,这个对境比较严重,自然得到的果报也就严重了。于是《无量寿经》教诫: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人是我师,恶人是我资。”善人是我的老师,恶人是我成就的资粮,没有他我如何修忍辱,如何知道自己原来业障重,如何知道自己的内心原来根本不能自控,外边一有风吹草动自己就烦躁不安了?佛陀就说:我成就靠两个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提婆达多。前者给我正知见,后者给我境界,让我在其中磨炼。

这个时代最旺盛的是人们的欲望,最发达的是各种新传媒的出现,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里说的“常须隐恶扬善”就更有时代意义了。仔细想一想,喜欢散播别人过错的人肯定是缺乏爱心的表现。我们可以试想,如果那个犯戒的人是他的妈妈,他还会到处去散播这个恶行吗?恐怕掩盖还来不及的吧!为什么?因为他爱他的妈妈。于是先哲有云:“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听说那有过错的人的名字,就好像听到了父母的名字,可以从别人口里得知,自己再不能说出去。)所以由此得知,经常散播恶行的人,内心反倒是让怨恨、恶毒占满了。“轻薄庸流往往喜闻人过,惯以传述之词,据为确实之论,甚至粉饰增添,丧人名节,其有不显遭人祸,阴受天诛者几希矣!”

宜兴潘书升,在康熙甲子年秋,梦见到关帝殿,正在发卷,喊第一个人到,马上就把他踢下去,第二名就是自己,第三名、第五名都不到。又看见墙壁上挂了一张黄榜,榜首的名字是楫,看不见姓。不久,一个红面人,提起所戴头盔,放到潘的头上。潘醒来后,感到很惊讶。等到发榜,潘果然得第一名。潘又到处访问叫“楫”的人,不久就访知是娄县的傅鹿野。特意前往拜访,得知傅平素很有文名,主考官果然把他定为第一名,开头两场考试的文章,评价很高,因为丢失了第三场卷,所以就排除了名额。原来傅有口才,平生说了很多绮语,喜欢议论别人的短处,所以得到这个报应。考试揭晓后,主考官很爱他的文章,特意喊他见面。以后傅就怏怏不乐,非常苦闷,没过多久,就因腹胀暴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