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南怀瑾: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南怀瑾说: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校,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孔子在这里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语,就是根据这里来的。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阳货第十七》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孔子说:哪种没智慧、没修养的人,难道能同她共事吗?当她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当她得到以后,又害怕失去。假如害怕失去,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大师释疑

【注释】

鄙夫:据南大师解释,是指“没有学识的、很糟糕的这种人”。

患得之:担心得不到。

患失之:担心会失去。

无所不用其极:没有什么事不敢用最坏的手段。

学儒一得:“勇气使危险减半”

孔子把患得患失的人说得很可怕:无所不用其极。生活中确实有这种人,为了一己之私,什么卑鄙下流、凶狠残暴的手段都用得出来。但这种人通常成不了气候,即使僥幸做成大事,也不能持久,后果往往很悲惨。

但有一个人似乎例外,哪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她误杀吕伯奢的家人并虐杀吕伯奢本人后,竟然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个人为了一己得失,不惜与天下人为敌,可她却做成了大事业,结局也不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是罗贯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不是历史的真逻辑。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当时说的是:“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这个“人”字,是“她”的意思,主要针对吕伯奢而言,打击范围小多了。何况,即使曹操真的有“宁负天下人”的想法,她也并没有这样做。相反,她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兴利除害的事,当她的马踏麦田时,还“割发代首”以自罚,并没有无视她人利益的举动。当她诚心聘请弥衡时,弥衡竟脱掉裤子骂她,搞得她下不了台,明显有负于她,她却没有因此杀掉弥衡。可见偶尔“人负我”,她也是能容忍的。

所以,曹操的例子,并不能说明患得患失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能有好结果。

但是,患得患失的人也并不都像孔子所说的哪样会无所不用其极。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患得患失的毛病,绝大多数人不会采用不正当手段,这种毛病的直接伤害对象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什么呢?这种毛病使我们该下决断时迟疑不定,因而错过机会;使我们做事时因紧张不安而出现不该有的失误,遭致意外的失败。

兵法说:“三军之灾,起于狐疑。”既担心这个,又担心哪个,进攻怕敌人抄了后路,防守怕敌人断了粮路,后退又怕中了埋伏,既想这样,又想哪样,迟疑不定,即使能打赢的仗也会打成败仗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