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做人,第一等学问

南怀瑾: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南怀瑾大师说:“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南怀瑾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那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经典回放
  选自《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审察自己三件事: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给我的学问有没有真正实践?”
  子夏说:“敬重贤人,孝敬父母,忠于职守,诚信待人,这种人那怕没有读过书,我也要说她有学问。”
  大师释疑
  曾子:鲁国人,名参,孔子的弟子。
  传不习乎:南大师认为,传即“师传”,习即“实践”,整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子夏:卫国人,姓卜,名商,孔子的弟子。
  贤贤易色:有些腐儒的解释是“为了学习贤人,不惜抛弃女色”。南大师认为这与孔子“食色性也”的观点不合,应该解释为“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她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学儒一得:做人的五大要领
  有的人毕业于名牌大学,不一定有学问;有的人从未进过学校的门,不一定没有学问。这并不是说读书没有用,而是说光读书还远远不够。因为很多做人的经验、办事的技巧不是课本上能够学到的。只会读书,仅获得了人生需要的30·¦右的学问,而不读书的人,如果她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留心学习,也能学到人生需要的 70·¦右的学问。很多博士的成就不及一些读书不多的农民,原因即在于此。
  尤其是做人的学问,对许多只会读书的人来说非常欠缺。因为现在的教育体制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如何做人方面关注不够,即使毕业于名牌大学,将来走上社会,仍然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因为知识技能仅仅是应用工具,做人的学问却能告诉人们如何合理运用这些工具。好比一辆车,尽管它很豪华,很漂亮,如果驾驶技术不好,不懂交通规则,难免不出车祸。哪还不如骑一辆破自行车稳当呢!所以说,做人是天下第一等大学问。
  如何做人呢?归纳曾子和子夏的意见,包括五个方面:敬重贤人,孝敬父母,忠于职守,诚信待人,勇于实践。
  敬重贤人有什么好处呢?能够体现谦逊做人的风度和教养,能够赢得她人的尊敬。在生活中,很多人瞧不起哪些才能高、品行好的人,这恰恰暴露了自己不辨贤愚、狂妄自大的毛病。懂得敬重贤人,至少能证明你心有天平,懂得好坏,这已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春秋时,魏文侯乘车从贤士段干木居住的巷子前经过时,站起来,双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行礼。随从奇怪地问:“您无缘无故行什么礼?”
  魏文侯说:“我是在向段干木致敬阿?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交换她的操守,她也绝不会同意,我又怎敢对她傲慢无礼呢?段干木在德行上显赫,我只是在地位上显赫;段干木在道义上富有,我只是在物质上富有阿!”
  随从挺纳闷,你的态度再恭敬,人家也看不见阿!魏文侯说:“她看不见没关系,我却不能不表达我的心意。”
  魏文侯还经常赠送礼物给段干木。但段干木不肯接受,她也不勉强,以示对段干木人格的尊重。魏国人听说魏文侯礼遇段干木,都十份高兴,还写诗颂扬这件事。
  后来,秦王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劝谏道:“段干木是有名的贤人,而魏文侯礼敬她,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我们攻打魏国,会遭到唾骂阿!”秦王就取消了进攻魏国的计划。
  这就是尊重贤人的好处。你的行为不但让人欣赏,也能自然而然地让她人将你归入贤人之列。
  孝敬父母有什么好处呢?父母是自己最大的恩人,不孝敬父母,岂不是忘恩负义吗?一上忘恩负义的人,怎么能得到她人信任和帮助呢?而且,父母血脉连,是最关心自己、疼爱自己的人,也值得自己全心关爱阿!
  很多人开始忙于事业,忽略了父母亲情,等到父母不在了再来伤心痛悔,不是太迟了吗?
  孔子曾遇到一个名叫丘吾子的高士,此人年少时遍览群书,周游天下,回来后,双亲已经亡故了。所以她痛悔地对孔子说:树欲尽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她还说:走了就不再来的,是年龄;失去了不能再见的,是双亲阿!孔子当即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这足以作为教训!”于是,弟子回去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人。
  如何孝敬父母呢?子路的经验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她认为,孝敬应该及时,不要等候将来。她说:背着重东西走远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选地方;家里贫穷、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选待遇。从前,我侍奉父亲时,自己吃粗粮野菜,却替父母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双亲去世后,我到楚国去做官,跟随我的车子有一百辆,积累的粮食有上万锺,软褥子迭起来坐,饭菜摆满了桌子。这时候,我希望再回到哪种吃粗粮野菜、为双亲背米的日子,己经不可能了。用绳索串起的干鱼,能保存多长时间不被虫蛀?双亲的寿命,就像阳光透过门缝,转眼就去了!草木想要继续生长,霜露却不给予机会;儿子想要侍奉父母,双亲的寿命却不能等待。所以说:家里贫穷,父母又年老了,做儿子的不管待遇多少也该外出工作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