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心中的屠刀 文/空谷幽兰 有一个朋友对一个源于佛教界的成语颇有微词。是哪句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了。那他以前杀过人,就无须受惩罚了吗?如果是这样,那对他所杀戮的生灵岂不是太公平了?这哪里能体现佛教所宣扬的什么因果报应呢?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朋友质疑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他愿意探究一下,又可以逐渐打消这个疑问。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这个成语的来源。它出自佛经《涅般经梵行品》:“波罗亻奈国有屠儿名日广额,于日日中杀无数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文中的舍利弗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号称“智慧第一”。“八戒”是佛教中的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第一戒就是不杀生,因为佛教认为杀生是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是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而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 文中的广额因为没有受过佛法教育,所以以屠羊为业,杀羊牟利以谋生,然而当他遇到舍利弗,听闻教化之后,马上就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当下就忏悔前愆,发愿改恶从善,受持“八戒”,这样的人能对佛法闻即信受,如教奉行,实属难能可贵。试想想,如果放在现在,有几人肯承认杀生养命的职业是罪恶的?他会辩解“我不这样我怎么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又不是我一个人在杀羊!”总之振振有词,理直气壮。 还有的人即使认为杀羊是很残忍,但如果不杀羊,生计无法保障,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也难以做到立刻放下屠刀,只能答应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来改变职业。 《陀罗尼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世间有二人甚为难得,如优昙花,难可值遇,一者从不行恶法,二者有罪即能忏悔。这里的“忏悔”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说“我有错,下不为例”之类的话语,而是永不复造,勇猛精进地改恶修善。而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地懂得、接受佛的教化,他可能在放下屠刀不久,又拿起屠刀,再次干起伤害生灵的勾当,这哪里是真正的“放下屠刀”呢? 还有“立地成佛”这句话,我们一般人都以为成佛就是到了极乐世界,永离凡尘,无复生死苦恼之患,但受微妙奇丽,清凉庄严之乐,或者是应化人间,利用广大神通、无边法力救苦救难,享受无数人的崇仰与膜拜。在我浅显地涉猎了一些佛教典籍之后,才发现我们对佛存在着多么重大的误解。 一个人真正学佛,发愿成佛,想要前往极乐世界,其实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觉得自己智慧浅薄,容易受这个浊世的污染,做下恶业,堕入恶道,同时又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众生都在承受着无量无边的苦痛,无法出离,自己仅有悲悯之心,却没有智慧和能力帮助救度,为了自度度人,所以希望听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教诲,储备足够的智慧资料,再来度化有缘众生。 另外,一个人成佛之后,并不是靠显示一下神通法力,高高在上地帮助一下众生,得到世人的香火膜拜就功德圆满了。其实成佛之后,度化众生,一点也不像我们凡人所想象的那般逍遥自在。看过《释迦牟尼佛传》,才知道释迦牟尼是因为看到众生在承受生老病死等无量痛苦,而放弃王宫中富贵无边、锦衣玉食的生活,苦行学道,穷究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寻求了生脱死,摆脱种种痛苦的无上法门,在此期间,他承受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挫折。及至得道成佛之后,就和我们中国的圣人孔子一样,开始为众生传道授业解惑,说法不倦,达四十九年。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无论别人施舍什么,都甘之如饴地吃下。他教化世人,并不是靠法力神通,而是用契机契理的言传身教,真正让世人心悦诚服。 他在世做佛,也还是要偿还宿债。他的祖国是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当时出于某种原因,将一个女奴以国王女儿的名义嫁给邻国波斯匿王为妻,后来生下琉璃太子。琉璃太子在随母亲省亲迦毗罗卫国时,受到释迦王族的羞辱轻视。即位后为了报仇,发兵攻打迦毗罗卫国,前三次被释迦牟尼劝阻。第四次时,释迦牟尼知道共业果报不可避免,因此无法再行劝阻。这正是佛教教义所宣扬的佛陀也无法阻挡业力的流转,一切善恶到头终有报应。释迦牟尼早已了知琉璃太子不仅与释迦族今世有仇,这份仇恨更牵涉到宿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