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恶习未改?只因心未勇猛

一、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据说,晚年的白居易对佛法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不辞劳苦,到深山老林中去拜访当时名噪一世的鸟窠禅师。可能是这位禅师怕麻烦,不愿意见太多的人,总是居无

一、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据说,晚年的白居易对佛法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不辞劳苦,到深山老林中去拜访当时名噪一世的鸟窠禅师。可能是这位禅师怕麻烦,不愿意见太多的人,总是居无定所,而且以鸟窠为家,所以找起来挺费劲的。经过多方打听,几经周折,白居易终于找到了住在鸟窠中的鸟窠禅师。于是,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法大义”——也即佛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干什么的?或者说一个人怎样做就算是奉行佛法了?鸟窠禅师回答白居易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意思是,凡是恶的念头、行为与语言全部断除,凡是善的念头、行为与语言努力地去培养并实践。白居易惊讶地说:“这个道理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啊!”鸟窠禅师慎重其事地回答白居易说:“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岁老翁行不得。”意思是说,三岁孩童虽然能在口头上说出这句话,但是八十岁的老翁却未必能做到这句话。

鸟窠禅师的这句话其实非常深刻,一语道破了存在于世人身上,乃至学习佛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误区——那就是“说得到,做不到”。说——只是嘴皮上下动动而已;而做——却要推翻原来内在的错误心理习惯或思维习惯,乃至外在的行为习惯与语言习惯,让自己的心念、行为和语言沿着一个全新的习惯去运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如这件事很容易,古人就不会发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感慨了,孔子也不会发出“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的感慨了。让江山改掉姓氏,应该算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了;但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行为习惯、语言习惯,比这件事还要困难!从别人手里分一半天下,辞掉高官厚禄,在白刃上行走,这些在世人看来比较艰难的事情,比起培养“中庸”的心态起来,容易多了!

有一次,我们大学同学举行毕业20周年聚会,结果我发现,20年前某人的性格是怎样的,行为与语言习惯是怎样的,20年后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脸庞长大或衰老了一些,身体变得“臃肿”了一点。由此可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与语言习惯有多么的困难!

二、改变性格真的那么难吗?

我们要知道,“难”与“易”只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主观态度,在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运作中根本不存在“难易”这个东西。换句话说,“难易”只是一种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在外境上有没有对应的实体存在呢?绝对没有!自然界的一切只是按照其规律运行着,根本不会对一个结果的出现有好恶与难易之心,“无心”地按规律运作,这就是宇宙法则!

例如,苹果从树上脱落的时候总是要落在地上的,人们很少观察到从树上脱落的苹果飞到天上去的,于是人们就会觉得让脱落的苹果飞上天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在苹果之上用一个细绳子固定,将这根绳子与一个飞上天的风筝相连,此时恐怕想让苹果不飞上天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所以,一件事情是否发生,一个结果是否出现,唯一依赖于产生这件事或出现这个结果的条件是否具足。条件完全具备了,不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不可能的;条件不具备,想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事情根本没有“难易”!“难易”只是人们贴在外境上的一个标签。如果产生一个结果的条件全部积聚,这个结果不产生,似乎也变得困难起来了!因此,当我们说一件事困难与容易时,只是意味着这件事发生频率的大小而已。发生频率大的,我们就说容易;发生频率小的,我们就说难!并不是事情本身的产生有什么难易。

同样,人们所说的改变性格是件难事也是如此。在下决心或者没有下决心要改变性格的人中,我们发现改变性格的只是极少数,于是我们就认为这件事比较难;并且认为,人们循着自己的习惯去做事比较容易。

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改变性格根本不存在难易,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并按照改变性格之道来奉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改变性格的条件没有完全积聚,所以就出现性格改变不了的结局了。倘若对于一个人,改变性格的所有条件都圆满积聚了,不改变性格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改变性格没有难易,只有改变性格的条件积聚不积聚!积聚,性格立即就会变;不积聚,性格永远也不会变!

三、改变性格需要积聚哪些条件?

什么是性格呢?性格就是一个人面对一类事物之后,内心所起的心念以及后续的行为、语言。如果所起的心念正确,叫做“心正”;如果后续的行为正确,叫做“身修”。不正的心,不修的身,都属于恶的范畴;“正”的心,“修”的身,都属于善的范畴。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正心,修身”是一个意思。

在《大学》中说:“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也就是说,要做到心正、身修,前提条件就是“意诚”,要做到“意诚”,前提条件就是“物格、知至”。

《大学》中还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如果“本”乱了“末”却能够很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本”很厚而“末”却很薄,“本”很薄而“末”却很厚的情况,是根本不会出现的。这里的“本”就是产生一个结果的因或者条件,“末”就是一个结果。

由此可见,如果“心不正、身不修”——也即性格没有改变,则其唯一原因就是“意不诚”,如果“意诚”了,一定会“心正、身修”。

四、什么是“意诚”?

什么叫“意诚”呢?意诚包括两层含义:一、清楚地知道心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清楚地知道身什么是修,什么是不修;二、具有强烈的改变“身心”的动机与愿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